给自己“打工” 灵活就业或成沪大学生就业新机遇

 时间:2023-02-27 08:49:26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

  张芷怡从一名朝九晚五外企打工人变成主攻中英笔译的自由职业者。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上海2月25日电 题:给自己“打工”   灵活就业或成沪大学生就业新机遇

  中新网记者 许婧

  “95后”姑娘张芷怡如今每天的工作便是在家从网络平台“接单”,给本土游戏做英文翻译。曾是一名朝九晚五外企打工人的她,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业,目前是一名主攻游戏本地化方向中英笔译的自由职业者。

  不管是做翻译、做中介,还是创业,如今,沪上有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身影出现在非传统就业领域,他们大多依靠网络平台提供的渠道,一脚跨进灵活就业的大门。

  2022年自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毕业后选择创业的“00后”周泽宇是从视频网站博主“起家”的。2020年大二下学期时,因为疫情宅在家里,喜欢看游戏视频的他在视频网站上注册了一个账号,尝试做个UP主发布视频。

  图为大学毕业后创业的“00后”周泽宇。 受访者供图

  周泽宇回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制作了一个互动视频,没想到“播放量一下子涨了上去”,于是他总结经验,开始更多制作这种垂直的互动视频,流量稳步上涨。他独立运营的账号一年间就突破了两千万播放量,现在粉丝数超过10万。

  2021年6月,在学校的帮助下,周泽宇与团队注册成立了公司,团队的五六个成员,都是东华大学不同专业的本科生。

  “创业看起来自己是老板了,但其实一点儿也不轻松,连上下班的概念都不存在。不过很多事情,站在‘打工人’和管理者的角度思考肯定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掌握的不是核心技术而是基于技术的‘销售’,从长远而言没有任何优势。”周泽宇说,他和团队现在也在考虑发展方向,希望找到更普适的入口,获得更大的市场。

  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的原因很多,如周泽宇一样,他们大多追求“为自我实现而工作”。

  “走上自由职业者这条道路当时感觉是误打误撞,但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水到渠成。”张芷怡说,她决定辞职的主要原因还是觉得整体发展受限,收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到达不了理想状态。

  和很多人一样,彼时的张芷怡还是觉得应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身为游戏爱好者的她当时下定决心要去游戏公司工作。但几个月的求职经历让她颇为沮丧,只因为没有相关工作经历,简历一关就被淘汰。

  为了维持基本的收入来源,张芷怡边求职边去找了一些翻译的兼职,渐渐发觉翻译很有趣,市场非常庞大,需求源源不断,而她大学时候拿到的一本本语言证书,更让她嗅到了一线机会。

  “既能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保持新鲜感,而且非常公平且简单,做的越好,收入越高。”张芷怡表示,经过两年的沉淀和铺垫,从小白起步,去年下半年开始,她进入了一直渴望的游戏翻译方向。

  一路走来,有很多很多困难和全新挑战,但张芷怡从来没有一刻怀疑过最初的决定,并且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在她看来,自由职业并不是她刻意选择的结果,更像是机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在眼前,再以非常开放的心态接受。如果未来的事业目标需要回归朝九晚五的工作,她也会毫不犹豫地接受,因为“形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有一份热爱支持着我走下去。”

  对个人发展的未来,周泽宇同样充满信心。他说,单纯从生存上来说并没有太大压力,而且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虽然创业的结果是未知的,但他仍然希望趁着自己还年轻,不断地去探索新东西,多尝试,去寻找更广阔的路,做一些新潮的、好玩的、酷的东西。

  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郑东受访时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创造了很多新型就业岗位和新型职业种类,有一些高校毕业生是通过不用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灵活就业形式来实现就业,在文化创意、生活服务等领域,日益盛行的灵活就业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

  究其原因,是伴随数字技术,平台经济的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就业形态,年轻人接受度良好。

  郑东提醒,大学生当下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从个人兴趣、自身发展、职业规划等多个角度权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做相应选择。不管在哪个领域,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是最重要的。不可否认的是,灵活就业对当前的社会保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事实上,随着灵活就业人数的增加,官方对灵活就业人群的保障制度及相关措施近年来也逐步完善。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25日表决通过的《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就设立“灵活就业”专章,完善灵活就业促进措施。

  上海市人社局负责人表示,《条例》实施后,上海将进一步加大灵活就业人员扶持政策、就业服务、零工市场建设、社会保险、职业伤害保障等方面支持力度,不断拓宽灵活就业发展渠道、优化灵活就业创业环境。(完)

编辑: 审编:W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