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研支团:在奉献中将爱国融入血脉

 时间:2017-03-21 22:11:06来源:中国青年网

近日,教育部和光明日报社举办以“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第三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各地高校积极响应,最终共评选出10个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30个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来自厦门大学的“在奉献中将爱国融入南强血脉”项目获评“全国特色展示项目”。

校主陈嘉庚先生倾资办校、为国家办教育的爱国精神融入厦大人的基因,成为了我们的精神族谱,世代传承。一直以来,厦大青年用“感恩、责任、奉献”继续将“大爱”书写在祖国大地。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以“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为代表的青年和典型团队,将青春的激情燃烧在奉献民族复兴的伟大岁月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地传播到各个支教地。他们用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着更多的厦大师生了解、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支教,无悔青春选择

在厦门大学有这么一群学生,他们选择本科毕业后到西部山区支教,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情。18年来,厦大研究生支教团216名支教队员带着培养西部未来的使命扎根宁南山区海原县,克服了缺水、干冷等困难,精心教学、苦心劝学,将爱国之情化作支教动力,用青春的双手托起了西部明天的太阳。2014年,厦门大学支教团在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最美乡村教师”评选中获“特别关注集体奖”。

学校每年都有近50名符合推免资格的本科应届毕业生报名参加支教队。如果问他们为何要做出这个选择?他们会大声地说:“因为我是厦大人,祖国和西部的孩子需要我们!支教,是我们的无悔选择。”长期以来,我校始终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将“爱国”与“成才”作为学生培养的出发点,全面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同时,我校也充分发挥同辈教育功能,请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队员走上“南强青春讲坛”,分享工作体会;拍摄制作《西望·十年》、《西望·十五年》等宣传片,举办基层就业图片展,让更多青年树立起国家至上的就业观念,选择支教、选择西部、选择基层创业就业。一名“村官”在毕业前感慨地说到:“我深爱着厦门大学、深爱着我的国家;我要用自己所学改变家乡面貌,与我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一起走上小康社会的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支教,为国培育栋梁

知识报国不辞早,实践成才何谓难。一届届的厦大支教队员们认真备课,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结合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比对思考,帮助学生对掌握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我校支教队员坚持给学生补课,一步步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黄土坡上支教队员们将8000多名的失学孩子带回校园,让2名先天性心脏病、1名全身三度烧伤的孩子获得救治,患儿的家人激动地说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给了自己孩子第二次生命。

在18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校支教基地关桥中学的初中升学率从40%提升到80%;在支教队员的支持下,一名几近辍学的孩子考出了海原县文科状元的成绩,成了支教队员的师弟;50余名支教队员带过的学生考入“985”大学;1名学生毕业创业成功后,设立奖学金反哺家乡。诚如一名支教队员在日记中写的那样,“对于这里不谙世事的小孩来说,生活本毫无光彩可言。现在,我们来了,给他们带来了梦。他们终于学会告诉自己的父母——知识改变命运。”

支教,接力前行西部

笔耕不辍,以笔传情。18年来,支教队员拿起手中的笔,以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文艺形式将自己的西部感悟记录下来,并发表在《中国青年》、《中国研究生》、《中国大学生》等报刊杂志上。2007年,我校支教队员叶楠出版了二十余万字的《把梦留住——叶楠西部支教纪实》一书,获得团中央、教育部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2013年12月,厦门大学再版该书,续写了当年支教地孩子们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感人事迹,再次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在我校研究生支教团支教队员事迹的影响下,600余名学生到西部开展社会实践,成立了西部梦想社团、竹蜻蜓西藏支教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支教帮扶活动;涌现出69名学生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拉萨、林芝等地开展了二至三年的志愿服务;366名厦大青年到西部地区就业创业。

一名支教队员在随笔中写道,“赵元任先生为厦大校歌赋辞的精神要义为:‘大知无央,大爱无疆。’无央无疆的大知大爱,延续着传播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炽热梦想。我相信我、孩子们、支教队员、无数爱心人士、千千万万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们的梦想能够交织在一起,这样编织的中国梦想才最华丽!”

编辑:何凌芝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