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内地香港两地学生携手调研香港学生内地升学就业及融入发展

 时间:2019-05-03 22:32:50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

近年来,伴随内地与香港的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交流日趋密切,与此同时香港社会爆发了诸如非法“占中”事件、“旺角暴乱”等问题,暴露了香港社会国家认同的缺失。尤其进入2018年以来,香港等多所高校接连出现了“同声播独”以及港独分子与境内外势力勾结“五独合流”等事件,凸显香港地区国家认同年轻化、复杂性、持续性等特性。作为一所华侨高等院校,维护香港团结稳定和长期繁荣是华侨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2018年年初,华侨大学师生迅速组建“香港学生内地升学就业及融入发展”调研团队,继2017年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项目《内地高校香港学生国家认同的调查研究》之后,再度聚焦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问题,展开专题式、纵深化的系列研究。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暨南大学并发表了重要高屋建瓴的讲话,为华侨高等院校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课题组全体成员对此倍感振奋,同时深感责任重大,力争拿出最好的成果回报总书记对于青年学生的殷切关怀和厚望。

课题组组建之初,就有意识遴选了7位香港籍学生参加,并有7位内地同学共同组成,香港籍学生占了课题组参加学生总人数的50%。长年的调研经验告诉我们,让港澳台侨学生切身参与国家认同的调研本身也是一种良好教育方式,同时也能在其他港澳台侨学生中起到示范性的影响。

 

指导老师和团队成员

此项研究以香港中学生以及内地高校香港籍大学生作为特定对象,深入调研香港学生赴内地升学、就业创业及融入发展等三方面的基本诉求。课题组先后三次赶赴香港实地调研香港圣士提反堂中学、仁济医院王华湘中学、天主教慈幼会伍少梅中学、将军澳香岛中学等四所不同性质的香港中学,多次辗转于内地招收香港学生最多的两所侨校——华侨大学和暨南大学开展定量的问卷调查与定性的深度访谈,采访20多位香港中学生和学生家长,先后发放三轮调查问卷,其中发放香港中学生问卷415份,回收有效问卷346份;发放内地高校香港学生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13份。同时,深度访谈华侨大学董事会香港办事处、香港中学管理人员以及内地高校外招、教育管理部门负责人和学者 30 余人。访谈和问卷均采用普通话繁体字和粤语两种版本。通过综合分析香港学生内地升学就业及融入发展的基本诉求,课题组归结出宏观环境因素、高校因素、个人和家庭因素等三大影响因素。在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的成果基础上,运用二元逻辑斯特回归分析方法及描述性统计等分析方法,课题组建设性提出构建“三位一体”回应体系,具体为:(一)宏观环境层面:增进内地与香港协同发展融合力;(二)高校层面:提升内地高校对香港学生吸附力;(三)个人与家庭层面:促凝香港学生融入内地意愿力,以期为促进内地和香港深度融合,引导香港青少年爱国爱港,巩固“一国两制”乃至为维护祖国统一与和平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图为香港电脑节现场采访已来内地高校香港学生

一年多的调研和报告撰写让队员们感触颇多。团队队长郑芸说,“从接手这个项目第一天起,团队的所有成员都认为我们将要从事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奔跑逐梦,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之国家!”接下来,课题组准备吸纳更多港澳台侨学子加入团队,继续深入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促进境内外学生的交流与学习。

香港队员陈俊贤说:“进入内地读书之后,我深切感受到我们伟大祖国发生举世瞩目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想让我们香港青年更加了解内地和融入内地,让香港青年更加认同我们的祖国。”

图为团队队长郑芸采访华侨大学教务处处长曾志兴教授

课题组指导老师,同时也是两届国赛“挑战杯”一、二等奖获奖团队的指导老师、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骆文伟副教授认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大学生要有要有挑战自我,超越梦想的之志向;要有开物成务,康济时艰之情怀;要求真力行,把自己和国家民族建立起紧密关联,才能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梅花香自苦寒来。历经一年多2万字的调研报告《香港学生内地升学就业及融入发展的诉求与回应——基于内地高校和香港中学的实地调研》得以完成。该项成果在第二十六届“挑战杯”华侨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脱颖而出荣获特等奖,并入围第十四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其中部分成果获华侨大学招生处采纳。课题组呈送的专报件《建议实现“三个转向”强化“三种意识”重构内地高校香港学生国家认同》获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等部门采纳采纳,并得到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政研室的充分肯定。

编辑:郭建家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