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初赛的筛选,本次决赛公开答辩会共有62件作品入选,其中39份为自然科学类,32份为哲学社会科学类,每组选手有5分钟的陈述时间和3分钟的评委提问时间。此次决赛将会评选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类作品(此前已评出三等奖作品,三等奖作品不进入公开答辩环节),其中特等奖作品将参加湖南省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在自然科学答辩会上,参赛选手带来的作品各具特色、创意十足:便于家校互动,促进教育工作更好进行的幼儿园家校合作平台;利用甲烷、一氧化碳等气体特性研制出的新型火灾预警系统;高效连通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从而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惠农考拉”;为校园安全提供保证的基于人体红外传感器的校车防滞留报警系统等等。“从第二代校车防滞留报警系统的构思到进一步的改良,程序编写以及后来的调试都主要由我个人完成,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则在资料上给了我很多支持,我在这次比赛中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要感谢我的队友!”校车防滞留报警系统的参赛选手袁涛说道。
在哲学社会科学类答辩会上,来自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和艺术学院等学院的参赛选手们依次上台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讲解并回答评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小组从组织环境和组织策略行为的角度对“爱心村”事件进行了反思;有的小组对湖南隆回县湘方言词汇进行了调查研究;有的小组则是探讨了智能时代背景下人的“智能”萎缩问题。此外网约车服务、国民健康意识、脱贫攻坚效绩评价、资源型乡镇产业转型等多方面的主题都得到了展示,现场的评委老师也对各个答辩组带来的作品进行了提问和点评,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湖南隆回县湘方言的调查为例,评委老师指出研究样本必须丰富而不能单一,要采取多方面的调查对湘方言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梳理体系。
本次答辩会的顺利开展,让参赛的同学展示了他们所致力于的课题,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的意义。“开展这样的答辩赛不仅有利于促进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增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感情,而且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所关注的问题,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样一个有意义的活动中来。”来自教育学院的参赛选手那雨萌如此说道。
编辑:xzp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