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学子结缘竹艺村 感受千年竹编文化

 时间:2018-08-20 11:18:58来源: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

位于崇州市道明镇黄龙村9、11、13组所在的区域,凭借着竹里的带动以及乡村振兴政策的支持,竹艺村迅速成为了一个“网红”文化小村,在这个小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着竹编艺人。8月17日,迎着蓝天白云,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守艺人”实践团队前往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竹编)之乡”的崇州市道明镇进行竹编文化的拜访学习。

竹编非遗小镇

经过半个小时的行程,团队成员来到了当地的“网红小村”--竹艺村。一进村内,各式各样的竹编便映入眼帘,微风习习,送来一阵阵竹子的香气,村内一丛一丛高大的竹林不仅供团队成员和前来参观的游客乘凉,更是为该村内众多的竹艺人提供充足的竹编材料来源,层层叠叠精致而又富有文化气息的房屋分布在竹林中。

竹编门、巨大的竹编飞蛾和竹编酒瓶、竹编灯、竹编蜻蜓......经过长达千年的发展,道明竹编显然从最初的生活农耕需要转化成为迎合当今社会审美、高质量生活的需要。在村落中央,竹蜻蜓、竹篮、竹手串、竹葫芦......摆在小摊上各式各样精美的竹编吸引着团队成员和前来参观游客的视线。团队成员廖美钧问道:“这个竹蜻蜓制作起来复杂吗?”“不复杂,当时我一个人用了一个半小时就做出来了,主要是打槽的过程比较麻烦”其中一位卖主解释道。竹蜻蜓构造奇特,十分精美,其独特的沟槽可以使整个蜻蜓平稳的立在竹棒上。

竹蜻蜓

团队成员被竹艺村浓厚的竹编文化所吸引,继续深入村内进行探访。路途中,高达两三米的竹篓门、竹窗帘等竹编向团队成员展示着当地历史悠久的竹编文化,其中,遇到了一位正在编织竹编的老艺人,出于好奇,团队成员便上前咨询。“我是从二十三年前岁开始编竹编,最开始我是排斥这项工作的”当问到何时接触竹编,老奶奶脸上露出了笑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竹编的感情越来越深,慢慢喜欢上了竹编,竹编带给我了很多快乐”。当谈及到竹条切削方法时,老奶奶便把手中的竹条递至团队成员张起源手中,并教授成员切削竹条的技巧。

据悉,老奶奶的竹编技艺得益于她父亲一代的传承,老竹艺人对于竹编的热爱和守护深深地打动着她,“我最开始编的时候,是我父亲手把手教我的,从材料的选择到编织技巧,再到完成都有讲究,就像人和竹编达成一种配合一样”,对于她来讲,最重要的收货是将竹编这门艺术传承了下来,有付出才有收获,竹艺村的艺人们始终持着传承竹编文化的情怀。

正在编织竹编的老奶奶

道明竹编文化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得以使道明竹编重现在人们的眼前。为了更加深切的感受道明竹编悠久的文化,“守艺人”实践团队前往竹艺村内竹编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在博物馆里,竹编不仅是一种艺术的体现,更是深厚文化的展现。“经过上百年的演变,道明镇的竹编已经发展出立体主编、平面主编、瓷胎竹编三大体系,其中又以瓷胎竹编比较出名,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篮、篼、盘等十大类上千个竹编艺品”博物馆负责人向团队成员解释。陈列在博物馆柜台里是一个个精致的竹编艺品:六层塔、波浪随意鼓、瓷胎竹编、竹编手提包、竹编围棋盒、竹编键盘......尽管有些竹编样品很小,但是价格却很昂贵,其中瓷胎竹编的价格甚至达到一千多元。吸引团队成员的是其中的六层塔竹编,“塔是中国独有的古典建筑,而这样一座竹塔,唯道明镇所独有”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六层塔层层递进,规整大气,采用竹子原色,让整个作品显得玲珑剔透,像是大理石又像汉白石,不同角度能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感官。

六层塔

文化也能打响乡村振兴战,凭借着道明竹编以及竹艺村的影响力,道明镇渐渐地被人们所熟知,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小镇里,越来越多竹编非遗文化走了出去,为人们所重视。

团队成员的合影

编辑:孙玮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