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师院美术系大学生走进贫困村实践活动侧记

 时间:2018-07-18 22:08:24来源:中国青年网

大学生们正在了解光伏扶贫项目。

席地而坐,如同坐在炕头上,师生倾心交流,更接地气。

到了村里啥都新鲜,一切都可以入画,如饥似渴挥笔开画。

虽然都是“素颜”,但已经初露神韵。葛昌秋 摄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 7月12日上午,刚刚走出考场的施红兰打开手机急匆匆跟母亲说:“我要晚回家!我要去贫困村画画儿!”来自重庆的施红兰是唐山师范学院美术系大二的学生。她第二天将和17位同学一起奔赴承德市围场县腰站镇的两个贫困村,参加学校组织的“精准的青春笔墨,心中的时代色彩”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用自己的画笔去描绘精准扶贫的扎实进程。

“放下试卷,拿起画笔。走出校园,奔向农村。”施红兰心里默念着这几天活动的主题,开始打点行装。十几天来她一直忙碌着,复习考试中抽空搜集资料,了解精准扶贫的任务,查看相关的图片,辅导员董怀晶老师还特意准备了团十八大的有关报道,为他们备足了“精神食粮”,系里特意安排了4位专业老师随队指导。院党委书记王英听说后当即“点赞”,嘱咐说:“大学生就应该有青春活力,到基层去感知社会,在成长中融入红色基因,选好人生路上的精准坐标!”他几次了解活动安排,亲自准备了速写本,为大学生们壮行。

穿上红马甲,戴上小红帽,背上小画夹,拿上速写本,“十八画士”直奔围场。

夏日的山村满眼碧绿,18顶小红帽点缀在青纱帐里,顿时成为一道风景。上三合义村是师院精准扶贫定点帮扶村,2017年被确定为深度贫困村,现有贫困户51户计120人。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传统的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尽快脱贫是人们期盼的目标。驻村的第一书记、师院招就处的丁老师介绍了相关的情况,他指着远处的山头说:“光伏发电是村里重要的扶贫工程,也是主要的产业项目。”在围场供电公司两名员工的带领下,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两边是正在拔节的玉米,大学生和老师们穿行其间,热浪扑面汗珠儿流淌,半小时后才到了工地。起伏的山坡上,漫山翠绿中矗立着一排排光伏发电设施,一块块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一新能源项目是为百姓脱贫办的大实事。据了解,县供电公司已经为全县22个贫困村建起了光伏发电站,下一步按政策将不断推进。“第一次看到光伏发电,很美!很震撼!”听完介绍后,学生们一阵感叹。美术系主任张高志教授当即开始了“山头课堂”,上了“精准第一课”,他告诉学生们远山近景、人物树木、建筑风光如何成为创作的素材,怎样发现搜集整理素材,用画笔画,用手机拍,更要用心悟。

随后大学生们分组上街入户,了解生产生活、村容村貌、种植养殖、物产特产、民风民俗。大棚冷库、旧宅新房、村部戏台,街头唠嗑的老妇、骑三码子的老农,都被大学生们一一收入“囊中”。

当大学生们“收工”要回住地,一位老者上了车,他戴着竹编斗笠、手拿一米多长的铜杆儿烟袋,面带笑容给同学们当了一回“模特”。提起脱贫的事,他说:“那还得自个儿多干事儿,光靠别人不中!”

回到农家大院,同学们顾不得休息,一下围住张高志,跟老师坐在晒了一天的水泥地上,一边“晒”自己的收获,一边听老师点评。水泥地很温暖,如同村民家里的火炕。有几个来自农村的学生,虽然有过住大炕的经历,但今天重温此景,打心里感觉温暖,这才是接地气的“炕头课堂”。于是,把所见所闻所感一骨儿脑儿地倾泻出来。2017美学1班的董泽伟和同学们走进了一家贫困户,看到了老大爷的生活状况,心里很沉重。“这让我感到精准扶贫的重要和及时,能让所有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那才是真正的小康!我也只有学好本领,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你一言我一语,直到天暗下来了,大家才去吃饭。

夜里又是一阵闷热,这一宿大学生们久久不能入睡,老师们也没睡沉。白天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画面都一一浮现在脑海里“放电影”,大家期盼着新的黎明。

说起六合店村,师生们都不陌生,也是师院的对口帮扶村。因为去年的一场义卖,让45吨“爱心土豆”成为唐山许多家庭的美味佳肴。当看到丰收后的土豆卖不出去,村民们心里焦急万分,师院驻村帮扶老师发起了义卖活动,为村民们解了燃眉之急,手里攥着来之不易的血汗钱,乡亲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村头的一片菜地里,十几位村民正忙着种甘蓝,从西向东拖拉机耕耘过后,一垄垄均匀地撒下肥料,再栽上一棵棵菜苗,嫩绿的菜苗一下把深褐色的土地装点得生机勃勃。几位老大姐还邀请大学生“一试身手”,体验一下菜农的劳作经历。取秧按坑,填土浇水,时候不大,学生们就像模像样了。一位老大姐说:“就留这儿吧!跟我们一块儿干!”引得大伙儿一阵笑声,旁边的同学们记下了这个劳动场景。

当得知师院的大学生们来了,村支书李云腾一早就到村里迎接。他3年前被选为村支书,经历和见证了扶贫攻坚工作的推进,对师院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在贫困户叶福奎家的新房前,他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和扶贫重点。全村372户1390口人,还有37户贫困家庭。老叶身患重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大女儿出嫁,小女儿刚上初一,全家只靠妻子一人来支撑,日子过得很艰难。今年在政府的帮助下盖了新房,终于搬出住了30多年的老房子。大学生们看着叶家的新房和旧房,形成鲜明的对比。打那以后,老叶就像换了一个人,他还要把小女儿培养上大学。

记录下老叶精神焕发的模样,学生们分组去“搜寻”村里的“景点”。盖新房的一家人,收白菜的老大婶,几十年的土坯房,结伴玩耍的孩子们,一个个农家小院,地里的庄稼和蔬菜,特别是那一片土豆地里,朵朵小花开在茂密的土豆秧上,绿中点花花中衬绿,为地下果实做着“广告”。正好与一旁收菜花的几位大姐有了动静之别,很和谐,也很美!这就是土里刨食、默默耕耘的基层劳动者,努力创造财富、挣脱贫困的人们。“只有深临其境,近距离接触才能体验到他们的艰辛付出,才能唤起我们更加坚定信念,把好自己的‘三观’!”系学生会主席毕志丹见景生情。

年轻的专业老师梁国强是天津美院中国画硕士研究生,两周前刚做了阑尾炎手术,他听说此次活动,克服困难和刘佳、李爱民、张颖三位年轻的教师一起来到“地头课堂”,享受了田园风味儿的教学,做到了教学相长共同收获。

这一天的实地写生马上要结束了,同学们依依不舍地收起画本,回望远方,绿的山野、红的房瓦、黄的老墙、风中摇曳的野花、朝着太阳的葵花,这组美丽乡村的景象时时昭示着贫困贫穷都阻挡不了实现小康的梦想!

在回来的大巴车上,作为活动负责人,系党总支副书记张万山和董怀晶又组织了“车头课堂”,让“十八画士”每个人站在车厢前头,面向大家谈收获和感言。“尽管我们还不能为贫困村脱贫出力,但我们可以用手中的画笔展现精准扶贫,记下贫困村的巨大变化,用一幅幅生动的画作让更多的人了解精准扶贫。” “不来到第一线,我们不知道精准扶贫中有这么多让人感动、让人兴奋的故事,我们想好好展现一下精准扶贫,这些事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开动的汽车把大学生们的一句句话语牵成情感的丝线,一个个汉字变成了一粒粒种子,撒在这片土地上,也在每个人的心田里萌动……

其实活动远远没有结束,老师将指导学生们在这个暑假进行创作,把自己的见闻用绘画语言表达出来。家在农村的要再深入生活,家在城市的要更深入生活。开学后“第一课”就是“精准笔墨”的展示和分享会,学校表示要把作品结集出版。学生们还谋划着倡议建立“大学生见证精准扶贫网络博物馆”,让更多人结合自己的成长,参与宣传精准扶贫工作。大学生们感悟到,年轻人的成长是多维度的,既要有学校和家庭创造条件,更要有社会营造氛围,但关键是自身的努力。常设“心头课堂”,让自己用精准的笔墨,精确的坐标,精到的表述,描绘精彩的人生。

刘珲 张薇 葛昌秋

记者手记:

我们常说,一个人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长。有了成长才能成人,才能成才,才能成功。夯实自己的成长基础,方可抵御各种风浪和侵蚀。人生的画卷构图、透视、着色等每一步骤、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任何差错,必须与时代同步,不然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到基层去,走进现实到人民中汲取营养,就会懂得将来怎样为人民服务!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和表现精准扶贫,这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例,在全国开了先河。大学生们深入贫困村,这一步迈得正确到位,迈得坚实有力,为暑期生活开了好头,也必有好的成果。我们期待着!

编辑:SW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