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狼疮逐渐成为可控可治的慢性疾病

 时间:2025-05-13 08:28:05来源:中国科普网

科普时报记者项铮

狼疮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反复发作并有死亡风险,以致很多人“谈狼色变”。狼疮的病因是什么?会对患者造成哪些健康损害?该如何治疗?5月10日是世界狼疮日,科普时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狼疮导致五脏受累

狼疮是一类慢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的总称,其中最常见的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可导致肾脏、心血管、肺、消化系统、血液系统、血管、眼部等多器官和组织的损伤,并显著增高患者的死亡风险。目前,中国狼疮患者已超100万,多见于育龄女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不是皮肤病。”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云南省风湿免疫病学研究中心主任徐健教授告诉记者,“一部分患者会出现皮疹,患者误以为得了皮肤病,其实皮肤只是受累的其中一个器官或者脏器。除此之外,人体所有器官和脏器都可能受累,如心脏、肾脏、肺、血液系统等。因此,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挂号需要到医院的免疫科、风湿科。”

狼疮与雌激素水平相关

狼疮高发年龄有两个峰值,15岁左右、30到45岁之间。病人以女性为主,患病比例高达12:1。

徐健教授介绍,SLE“重女轻男”,女性高发红斑狼疮与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疾病有两个发病高峰:一是15岁左右(卵巢功能成熟时期);二是30-45岁(生育高峰期时期)。他强调,女性患者需在青春期和育龄期这两个关键阶段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

该病跟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与紫外线强关联,紫外线会诱导皮肤或者血液里面出现DNA的交联、互联,DNA变性会导致出现一系列的自身免疫反应,进而导致狼疮。另外,食物、油漆、重金属、污染物等也会导致狼疮。

“狼疮不会传染,更不是性病或肿瘤,但公众认知误区仍普遍存在。”徐健教授呼吁,应加强疾病科普,消除患者心理负担。

逐步成为可控的慢性病

“上世纪50年代,狼疮死亡率非常高,五年存活率不到50%。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现在狼疮五年生存率已超过90%。”徐健教授介绍,尽管SLE目前无法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可达到临床治愈状态,即用最小剂量药物维持病情稳定。但重症狼疮(如累及肾脏、神经系统或短期内疾病活动度极高)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一旦进展至重症阶段,治疗难度将大幅增加。徐健教授特别强调,“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云南省风湿免疫病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娉婷教授介绍,狼疮治疗需注重疾病的全面控制和器官保护,对红斑狼疮女性患者治疗要讲究全生命周期的保护、呵护,特别是两个最重要的时期(青春期、育龄期)。目前对狼疮治疗提出的基本原则是强调个体化治疗,目标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达标。短期目标是在早期的疾病活动期尽早控制疾病,远期目标不仅要控制疾病活动度并达标,还要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既能使病情长期稳定,同时减少疾病和药物对于器官的损伤,防止疾病复发,延长患者寿命。

杨娉婷教授介绍,红斑狼疮要避免过度治疗,避免激素、生物靶向药、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减少病人感染和死亡风险。她建议,治疗狼疮要到有经验的医院和治疗中心确诊治疗。杨娉婷说,“希望随着国家免疫临床医学中心的示范中心建设,带领其他的单位,包括骨干单位能够达到同质化,比较恰当地根据病情使用免疫抑制剂。”

杨娉婷教授认为,90%的狼疮可控,有一些狼疮症状很轻,重症狼疮可通过积极治疗、病人随访、诊疗水平提高得到控制。“目前我们的目标是狼疮患者幸福生活50年,狼疮正在成为可治可控的慢病。”

徐健表示,“尽管目前狼疮无法根治,需要终身治疗。但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细胞治疗(如CAR-T、干细胞疗法)的研究突破,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实现病理层面的真正治愈。”

编辑:张念茹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