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6公里“绿围脖”,护好塔克拉玛干沙漠(人民眼·荒漠化防治)

 时间:2024-11-29 16:47:0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民丰县群众种植红柳。

位于民丰县后河坝沙漠阻击区后方的新疆尼雅国家湿地公园。

于田县群众架设高立式沙障。

以上图片均为许晓龙摄

策勒县一处红枣晾晒场。

李利富摄

引子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锁边‘合龙’!”

11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这则消息,让参与这项工作的和田地区林草局党组书记邓晓波感慨万千:“免受风沙侵袭,是当地群众的美好向往。如今,锁边固沙的夙愿实现了!”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党中央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要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33.76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横卧于天山与昆仑山之间,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3046公里,是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圈的长度。过去40多年,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已形成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截至2023年底,还剩285公里的空白区。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11月28日,空白区锁边任务圆满完成。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构筑起一道完整的绿色屏障。

空白区锁边任务涉及新疆3个地州的6个县,分别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和田地区皮山县、策勒县、于田县和民丰县,喀什地区叶城县。其中,和田地区任务量最大,共需完成220公里。这里三面环沙,曾是南疆风沙危害最深、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

在空白区锁边任务即将完成的攻坚时段,记者走进和田地区,从人与沙角力的漫漫征途中,探寻如何久久为功、全力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见证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久久为功

植绿缚沙,40多年持续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昆仑山下,尼雅河畔,只见高天流云,不见沙尘蔽日。漫步民丰县城街头,整洁的马路向前延伸,风儿吹落树叶,铺满一地金黄。

县城外,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治沙现场施工正酣。画线、铺草、压草、踩实……工人们正忙着给沙漠铺草方格。远望,铺好的草方格犹如一张张金色大网,缚住了流动的沙丘;近看,草方格内,一棵棵梭梭和红柳随风摇曳。

过去,可不是这样。当地流传这样的俗语,“一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民丰县居民喀哈尔·麦提如孜回忆,那时候,一到春天,大风就席卷沙尘而来,有时会形成数十米高的“沙墙”,遮天蔽日。

风沙不仅影响生活,还破坏农业生产。民丰县安迪尔乡繁荣村村民艾和买提江·奥斯曼种了30亩甜瓜和15亩红枣,“有一年,我家枣树苗遇到沙尘暴,死了一大半,当年几乎没什么收成。”

历史上,民丰县为摆脱风沙威胁,曾沿尼雅河畔一次次向南退却。策勒县城更是因风沙侵袭被迫3次搬迁,20世纪80年代初,流沙一度逼近到距离策勒县城仅1.5公里处。

保卫家园,刻不容缓。但想缚住“黄龙”,难度很大。

“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大、风力大、水资源缺口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王振锡介绍,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相当于江苏、浙江、福建三省面积之和;沙漠风速可达8级以上,流动沙丘面积约25.84万平方公里;多年来年均降水量不足80毫米,极度干旱。

1978年,党中央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40多年来,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新疆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1.03%提高到目前的5.06%;过去30年,新疆人工绿洲面积由6.5万平方公里增至目前的10万平方公里,增长约54%;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新疆荒漠化土地减少1956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242.82平方公里,实现“双缩减”。

然而,剩下需要治理的沙化土地沙化程度更重、立地条件更差。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带,更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

围绕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新疆出台专门方案,部署推动政策、资金、科技等要素向防沙治沙倾斜;布局7个重点治理项目、12个子项目,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