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 山河展新颜(新时代画卷)

 时间:2022-01-16 23:35:19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通过矿坑回填、土地复垦等生态修复措施,河北省迁安市蔡园镇金岭矿山建起占地3300余亩的生态园区,成为游客观光的好去处。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数据来源:自然资源部

通过实施地下水污染控制、景观绿化、库区整形等多项工程,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大坞岙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已整体完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何 雯摄(人民视觉)

重庆市渝北区石船镇曾是石灰岩矿区采石场主要聚集地。近年来,当地加快开展植绿覆盖裸土、保护坑中水体等生态修复工程,打造矿山公园。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摄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生态环境脆弱,当地加强生态修复,治沙固沙,生态系统不断恢复。图为在临泽县平川镇北部沙区阻沙网内种植梭梭。王 将摄(影像中国)

经过生态修复恢复湿地后的海南省海口市江东新区起步区水系道孟河,水清岸绿,风景如画。张 茂摄(影像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近年来,各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十三五”期间,全国开展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生态保护修复正成为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的重要保障。

曾经的采煤沉陷区,如今放眼满山绿;防风固沙工程,让荒漠变绿洲;通过水生态修复,河湖面貌不断改善……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中国书写的“绿色答卷”举世瞩目。

编辑:郑逢善 审编:闫玉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