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江豚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记者手记)

 时间:2022-01-05 21:47:19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看到“熟人”,就忙不迭地游到水边讨鱼吃;旁边有“生人”,则会提高警惕,在水里上蹿下游“打游击”……虽然早就听说江豚的智商高,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种生活在长江中的哺乳动物是如此地通人性。

在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者见到了54岁的丁泽良,他曾经是当地的一名渔民,如今成了江豚的专职“保姆”。为了照顾好人工养殖网箱里的两头父子江豚,他不仅每天坚持喂食,还要负责记录江豚的身体状况、生存习性和水质环境等指标,为科学家研究、保护江豚提供参考。

将部分江豚迁移到人类活动较少且适宜生存的半自然水域中,通过自然放养或者人工饲养的方式加以保护,就是天鹅洲保护区工作人员和科研工作者主要做的工作。

长江中江豚数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无节制地渔业捕捞导致江豚食物来源的减少。此前人们发现,死去的江豚胃里往往空空如也。长江10年禁捕的实行,不仅让母亲河得以休养生息,也为江豚等珍稀动物提供了宝贵的生存机会。

作为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之一,天鹅洲保护区从2018年1月1日起就实施了全面禁捕。周边500多名渔民上岸转产,其中有不少人和丁泽良一样,从捕鱼人转型成了护豚员,还有的加入了保护区巡护队。

巡护工作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巡护队员们每天要围着保护区巡护上百公里路程,检查有无偷捕情况,仔细搜寻水下可能隐藏的各种非法渔具。他们的腿和手臂会不时被植物刮伤,后颈被太阳晒伤,甚至还会与偷捕者发生冲突。巡护队员还遇到过有人在他们必经之路上撒钉子,扎破他们摩托车的轮胎,以此来妨碍他们的巡护工作。

再大的困难也抵挡不住广大人民群众保护长江、爱护江豚的决心和意志。经过这几年的保护和禁捕工作,非法捕捞现象已大为减少。同时,通过开展保护区生态修复,每年增殖放流各种鱼类上千万尾,江豚生存环境不断改善。

在岸上,当地政府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以往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水直排,通过产业转型来带动生态转型。

随着野外水域环境的改善,将人工饲养的江豚放归自然逐渐提上了日程。人工饲养与繁殖只是一个暂时的保护手段,野外才是它们最终的归宿。2020年7月,世界上首头网箱饲养繁殖的江豚“贝贝”,在经过“野化训练”后,被释放到天鹅洲故道中,以进一步检验人工饲养长大的江豚能否适应野外环境并参与种群繁殖。

江豚是长江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典型代表。我们保护江豚,不仅仅只是保护这一个物种的生存权利,更是在保护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最终也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编辑:郑逢善 审编:闫玉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