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环保:“四招”强力组合,向美丽余杭进发!

 时间:2016-12-08 13:11:44来源:杭州日报

河道保洁巡查

春风动力VOC处理设备

环境问题无小事。

在余杭大地上,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岭,每一亩良田,每一缕清风,都应该被温柔相待,因为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息的家园,是我们发展的空间,也是余杭人将五千年良渚文明薪火相传之最好的“礼物”。

环境保护,从来就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主人翁。打造优良生态,余杭环保人祭出四招“组合拳”,一直行进在路上。

攻坚克难、全力治污,重塑“环境第一生产力”

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改善生态环境,绝非朝夕之功。“十二五”期间,余杭区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主要河流水污染指标氨氮浓度较“十二五”末下降27%,主要气污染指标二氧化硫浓度稳定达标,PM2.5呈下降趋势(临平城区近3年下降20%),累计共关停重污染企业154家,并超额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和黄标车淘汰任务。

今年是“十三五”的起始之年, 在“十二五”工作的基础上,余杭区环保部门继续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充分履行环境保护统一监管职能,攻坚五水共治、五气共治、土壤防治和污染减排“四大战役”。

——“五水共治”是攻坚战。

余杭是江南水乡,水乡治水,看似简单,实则不易。7月底,余杭区运河街道农民家门口原先的“黑腥臭”的黑鱼塘变身为“绿富美”的荷花塘,一下子成了备受追捧的“明星”,受到了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治理成效在行业内引起较大反响。

运河街道“千亩荷塘”转型就是余杭用心治水的成功典范。这些年,“五水共治”的余杭逐渐适应了“告别”:同定置网具告了别,全面清理外荡水域中虾笼、老虎网等禁用渔具和养殖网箱,清退非法占用养殖水域;同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告了别,紧盯企业提升改造,出台了企业关停搬迁计划……

2016年,余杭区环保局牵头相关部门编制“十三五”治污水规划、东苕溪(余杭段)水体保持方案等;优化调整镇街交接断面监测点位至78条河道136个断面,并对285条“河长制”河道开展每月1次监测;同时,还完成2016年计划关停企业9家,以及31家6大涉水行业企业排查工作。

——“五气共治”是狙击战。

“五气共治”要从源头抓起,这是一场严防死守的“狙击战”。余杭强化治理扬尘灰气,建成绿色搅拌站24家;深入治理工业废气,关停、淘汰重污染、落后产能企业7家;严格控制餐饮排气,排查餐饮单位1465家,其中产生油烟的千余家全部安装净化设施,全区范围内禁止秸秆焚烧;加快治理车船尾气,新能源及清洁燃料公交车比例达到84%,低碳出行渐成规模;特别是燃煤烟气治理方面,已淘汰改造高污染小锅炉717台。有资料显示:近两年来,燃煤项目在余杭区一个都没有获得过审批。

——“土壤防治”是保卫战。

“土壤防治”相对其他工作来讲起步较迟,但余杭步伐绝不落后。

余杭深入开展清洁土壤行动,年初就下发了2016年工业危废分级管理重点企业名单,制定潜在污染场地环境风险排查方案,力争环境调查及修复率达到100%。余杭还制定废铅酸蓄电池专项整治方案,并联合镇街、部门对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维修拆解等开展全面排查,发现未按规定收集处置废铅酸蓄电池249处、查处5处,累计督促健全危废管理制度和台账单位381家。

——“污染减排”则是持久战。

余杭的方法是,首先,以转型促进减排,今年5月,顺利完成崇贤热电等4家热电企业的脱硝改造市级验收工作。

其次,是制度促减排。余杭推进有偿使用,累计完成275家企业初始排污权有偿使用费用征收,共缴款6965万元;严格新项目排污总量许可,1-10月实施排污权交易项目19个,交易金额328万元。实施排污总量交易制度,对符合回购条件的实施回购;规范排污许可,继续实行排污许可证评查制度,截至目前,共发放排污许可证392份,加强刷卡排污,累计安装刷卡排污单位102家。

据环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余杭全区PM2.5平均浓度较去年同期下降7微克/立方米。主要水系之一——大运河(余杭段)每月水质监测检出劣V类次数明显下降,III类次数相应增加……这些数据告诉我们,虽然客观标准与个体感受之间或许会有差别,余杭的空气和水质仍有种种不如意,数据的指向表明主要指标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环保战线一直在努力,致力重现余杭沙鸥翔集、岸芷汀兰的美丽洲盛景。

铜墙铁壁、亮剑执法,“刚性”监管向环境违法说“NO”

今年5月,一桩某拉链加工点非法排放重金属污染物超过国家标准3倍以上,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的案件宣判:经营者刘某等4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

余杭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涉及环境方面,建设项目准入从严、监察执法从严、突发事故处置有力。2016年,通过各部门强化联动,快速高效处置5起突发事故,特别是会同住建(水务)、公安、瓶窑镇政府连续作战成功告破6•5良渚港(瓶窑段)水质受污案件,产生极大震慑效应。

余杭执行环境准入制度从严:1-10月共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许可759项并加快推进第二批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工作。

余杭环境执法监察依法从严:制定并落实年度环境监察计划和随机抽查方案,每季度对抽查工作进行通报和信息公开,确保“飞监”公平公正。深化区域环境联保联动机制,开展环保百日专项执法行动和“亮剑”专项执法行动等。1-10月,共开展环保“飞监”1774家次,作出处罚决定207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49件,移送公安处理案件3起,对6人实施刑事拘留,1人实施行政拘留。

向环境违法说“NO”,余杭环保部门今年首次推行与重点排污企业签订企业环境保护责任书,并以“致企业一封信”的形式提醒企业严守环保法律底线。对于环境违法行为,余杭环保部门“不留情面”。为彰显向环境违法行为亮剑的决心,提请全社会关注,今年以来共将包括6•5良渚港(瓶窑段)水质受污案在内的3批环境违法行为典型案例在媒体公示,并公开发布《致违法企业警示提醒单》,督促违法企业自费刊登《检讨书》公开致歉;对街道存在的突出环保问题进行生态抄告,截至目前已累计下发抄告单127份。

“余杭重拳出击环境违法行为是希望各企业引以为戒,认真履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但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区环保局将加强对企业的环保服务,切实做到严管与服务两手抓。”余杭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简政放权、智慧环保,“柔性”服务提升效能助力发展

环境卫士守护着我们的家园。这些年,余杭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蒸蒸日上,究其本质,与余杭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分不开的。

呵护青山绿水,余杭从简政放权入手破解审批提速增效问题。对列入省环保厅发布的不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目录的建设项目,余杭环保部门实行环评豁免管理;对经信部门备案且在环评审批目录清单外的“零土地”技改项目以及经认定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项目,余杭环保部门实行环评承诺备案管理。截至目前,已有63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享受到环保备案政策带来的便利。

另外,余杭加强对环评机构的管理,出台环评机构监督管理制度、考核及信用管理办法等,组织环评机构签订从业行为承诺书并每季度进行抽查考核。最新采用告知书的形式提醒环评机构做好审批收尾,减少建设单位环境违法行为的出现;余杭加强检测机构管理,新增验收委托社会化项目,组织监测机构签订从业行为承诺书。

余杭是信息经济强区,“互联网+”也深入贯彻到政府行政理念。余杭环保局积极开展“智慧环保”建设,构建环保“大数据中心”,组建“天罗地网”监控系统,推进移动执法一体化系统建设,通过查询“一源一档”和“权力阳光”系统,提升办事效能。

今年是“十三五”起始之年,余杭环保部门完善编制“十三五”环保规划并“柔性化”订制“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活动方案,各片联系领导开展上门服务并借助省环保平台专家力量,为100余家企业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在世界环境日、浙江生态日等重要节日,余杭环保部门组织开展环保公众开放日、“进社区、进学校”宣讲等系列活动,引导公众关心、参与并支持环保工作,努力营造社会共识,促进在共建共享中实现“美丽余杭”的奋斗目标。

创新机制、联动治理,打破藩篱开辟环保新天地

90后姑娘小倩喜爱户外活动,是个资深驴友。在她的微信朋友圈里,最近“蓝天白云”的曝光率超级高,小倩说:“看着这么蓝的天,感动得好想哭。”

的确,蓝天白云是判断空气质量和我们生存环境最直接的感受。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临平城东饱受大气污染问题困扰。前年,余杭全面关停了临平城区748家温室甲鱼养殖场,有效解决了温室甲鱼养殖污染。然而,问题依然存在。

针对临平城东与海宁市接壤的城郊结合部出现的垃圾焚烧问题,余杭区与海宁市建立了环境联保联动工作机制,会同有关镇街进一步强化焚烧现象管理。

开展跨区域污染防治联动是以民为本、创新体制机制的有效尝试,充分体现了余杭“环境保护没有灰色地带”的理念。

保护环境,余杭务求实效,也在不断溯源。为进一步明确大气污染成因,余杭环保部门委托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开展临平城区PM2.5污染源解析工作;与区气象局建立合作备忘机制,共同分析影响空气质量的灰霾等极端气象条件下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机理,预警不断加强。

为联动治理、预警处置提供保障,余杭环保局还将环境监管工作融入镇街社会治理大联动中,积极谋划构建“社会治理大联动+环境监管大网格”工作机制,将“四边三化”有关环境污染源和污染物、无证照经营以及影响环境秩序的噪音扰民、餐饮油烟污染等相关环境监管职能纳入镇街社会治理联动大队日常监管中去。

编辑:徐飞 审编:沫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