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对水中污染物成分、植被物理化学参数的分辨。
“应用需求是遥感技术不断发展的驱动力”,张兵说,“未来遥感卫星系统将围绕精准化、便捷化、大众化的要求,向智能化方向转变;在传统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持续进步的同时,无人机遥感以其灵活机动的数据获取方式,将呈现井喷式的发展;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兴起,遥感大数据分析已进入蓄势待发的节奏。”
无人机执法,让违法企业的偷排行为无处遁形
在环保执法领域,无人机已经成为监管人员必不可少的“办公用品”。
河北唐山市某钢铁厂属于国家明令淘汰的小钢铁企业,但由于靠近山区、位置偏远,一直没有被监管部门发现。环保部门在一次执法行动中,通过无人机航拍,发现了这家企业违规生产、污染环境的事实。如今,该企业已被取缔。
据生态环境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以前,常规的环境监察手段主要有明查、暗查两种方式,“但是这两种方式都有明显的短板,明查的话,企业一般会提前有所准备;暗查,则只能看企业厂区外的排污情况。而大气污染问题中,证据很难固定,这给环境监察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与传统方式相比,无人机执法独立性更强,可以随时随地起飞,随时掌握企业排污情况。据介绍,无人机可以搭载高分辨率摄像机、专业光学相机、热红外相机等,在100公里以外获取的地面高分辨率视频数据实时传回指挥车。无人机航拍获取的影像资料分辨率最高能达到0.04米,相当于在1000米的高空清晰地分辨出地面上火柴盒大小的物体。对钢铁、焦化、电力等企业实施监控时,执法人员可以从无人机传回的影像直接观察到企业排污、脱硫设施运行等情况。
由于作业高度一般在700至1000米,无人机一般很难被地面企业发现。
无人机搭载热红外相机对企业进行高空监测时,可将物体发出的不可见电磁波转变为可见的热图像,上面的不同颜色代表被测物体的不同温度,可以清楚地反映夜晚环保设施的开启情况及排放情况。据介绍,如果无人机搭载高光谱传感器,还可以直接分析出污染物种类以及浓度。针对违法企业在节假日或夜间的偷排行为,监管部门利用无人机可以实现全天候执法。
当然,无人机执法也会受到一些因素制约,比如气象条件,大风、降雨等会影响飞行安全,空气质量则会影响拍摄效果。
自动化远程控制水文遥测站,帮人琢磨河流“脾气
悬挂于缆道上的机器人沿缆道行走并停留在设定位置,测量水面流速。测量完,机器人自动返回停泊点,太阳能板可以为其充电。所获数据通过卫星通信,发送到省局中心站服务器,技术人员经过分析处理后生成水文报表。如果计算卫星网络中断,在线测流系统也可自成体系,作为一套独立设备完成流量测验任务并存储数据。
在青海首座自动化远程控制水文遥测站——曲麻河水文站,这套自动监测系统取代了传统的流速仪法和浮标法,实现在线监测。海拔4200多米的曲麻河监测站,距西宁1000余公里,已经实现无人值守、自动测报。
曲麻河水文站主要的任务,是监测水量的变化。“通过监测数据,计算枯水径流占全年径流的比例,比例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生态的变化。”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李其江解释,每年夏天,降雨增多,一部分渗入土壤,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而青海降水多是冰雪,源头区一般到来年3月才会融化。所以,每年11月到次年3月,青海进入枯水期,“各流域的土壤蓄水开始补给河水,枯水径流所占比例,实际上反映了水源的涵养能力。比例越高,说明当地的草地、森林、灌木等水源涵养能力越高,植被越好。”
“通过分析监测获取的水位、流量、流速、水质等水文数据,既可以琢磨监测河段的‘脾气’,更能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等项目工程提供水文服务,成为生态保护成效评估的一个重要依据。”李其江说。
流量监测用缆道雷达波在线测流系统。“无线遥控、配套定位,实现了远程操作。”李其江说,这套系统由缆道、雷达传感机器人、太阳能供电系统等组成。
如果光看颜值,曲麻河水文站这套听着高大上的高科技监测设备实在其貌不扬。就拿雷达传感机器人来说,它给人的第一感觉,不就是挂了俩滑轮的灰白色铁盒上加装了摄像头吗?其实不然,灰白色铁盒,学名叫自动行车,暗藏“黑科技”。它通过单电机链条驱动滑轮,行走于河面之上的缆道。“它可以自动停泊和充电,可爬大于30度的坡,最高速率可达每分钟60米。”李其江介绍,技术人员能远程控制,对监测站各种参数,如水位采集间隔时间、定时测流间隔时间等进行实时设置与修改,做到“私人订制”。
而看起来像摄像头的装置,实际上是雷达波测流传感器。它位于自动行车正下方,能在零下30摄氏度和零上80摄氏度正常工作。
“三江源地区气候恶劣、自然条件严酷,大规模设立常规水文站获取水文数据,需要派驻工作人员,不仅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在高寒缺氧地区难以实现水文驻测和巡测。”李其江说, “曲麻河水文站的设立,彻底改变了青海水文传统测验方式,实现了水文信息采集从单一驻测向驻测、巡测和遥测相结合的监测方式转变。”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23日 14 版)
编辑:陈慧媚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