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六大行动勾勒江岸美丽生态画卷

 时间:2018-04-24 15:08:33来源:中国环境报

长江金岸,首善之区;依水而立,得水而兴。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拥有16.2公里的长江岸线和众多公园、湖泊,独特的城市空间、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构筑出一个风景如画的城区。

近年来,江岸区不断加强生态保护,强化环境治理,发展绿色经济,提升民生福祉。重点围绕“蓝天、碧水、绿地、净土、美区、兴业”6个方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评机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解决重点环境问题、培育生态文明等措施,将全区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经济生态高效、城市优美宜居、资源节约利用、绿色生活普及、生态制度健全的美丽城区。

防治大气污染 保护悠悠蓝天

锦甸平铺鸭绿水,白云飞动蔚蓝天。江岸区深入实施拥抱蓝天行动,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四年来持续改善。2017年空气优良天数比2013年增加102天,优良率上升28.6%,PM2.5和 PM10平均浓度值分别较2013年下降28.9%和47.1%。

江岸区深化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防治,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开展小型加工制造企业和小作坊整治工作。开展锅炉污染综合整治,严格生物质锅炉准入,依法对超标排放的锅炉进行查处,率先在全市建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推进VOCs治理,推动汽车维修、干洗、餐饮等生活源VOCs排放控制工作。加强各类扬尘污染控制,实施建材行业、建筑工地和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专项整治,按照“最先建立、最广覆盖、最快运行”的原则,基本实现“智慧工地”全覆盖。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及燃油施工机械环境监管。区级财力投入资金5089万元,率先在全市完成财政供养黄标车淘汰任务,先后淘汰更新社会面黄标车及老旧车辆10962台。

推进“四水共治” 守护一池碧水

江岸区临江一线的长江金岸,具有独特的滨江滨水文化特点。16.2公里长江岸线、全市最宽的滩涂、亚洲最大的滨江绿化广场,是游人可玩可赏的亲水平台,更是武汉市的“城市名片”和“世纪风景线”。江岸区大力构建“一江两湖三河九渠”的大生态水网系统,形成引江济渠、引江济湖的良性生态环境格局。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制定“一河一策”综合治理方案。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落实河流管护执法责任主体,加大巡查管理、执法与监督力度。鼓励支持“民间湖长”、湖泊志愿者和生态环保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和监督水体污染防治。

推进湖泊明渠生态修复和河道岸线整治。围绕“长江主轴”核心区建设,加强港口清理整合,治理非法码头和非法采砂。着力开展沿江、沿河生态化改造,实施江滩四期改造建设等工程,提升沿江、沿河生态景观,建设生态绿城。

加快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进程。以“治污水”为重点,加快推进污水收集骨干系统等项目建设,后湖三大污水提升泵站均已投入使用,消除了污水直排现象,有效控制了水体面源污染。实施水系构建,建设清水补给-中水回用系统。完成岱山渠、幸福渠、四季港渠、平安渠等46.6公里渠道综合治理,大力开展黑臭水体整治、明渠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

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建立定期巡查、监测、监管执法长效机制,大力整治堤角水厂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环境安全隐患,开展水源保护区内建筑物和码头、船舶整治搬迁,确保堤角水厂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

提升园林绿化 打造一步一景

在江岸区,汉口江滩公园的配套绿化以及文体休闲设施成为江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解放公园、宝岛公园、堤角公园、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与塔子湖、鲩子湖等湖泊连点成片,和城市绿道一同成为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据最新统计,江岸建成区绿地率为40.03%,绿地覆盖率为44.42%,人均公园面积9.72 平方米,城市绿量明显增加,绿色空间全面拓展。

实施绿化、彩化建设。大力改造游园和小景,建设竹叶山绿地景观节点等20处花境,新增武汉全民健身中心、空军预警学院等15处园艺景观,推进黄浦路、市民之家等25处重点道路节点花卉种植。

推进宜居社区绿化建设,建设社区绿道。加大公园绿地建设。提升城市主次干道绿化,在重点道路及景观节点进行花卉景观改造。强化立体绿化建设,推进立交匝道绿化、桥墩绿化、高架桥绿化、人行天桥绿化建设,探索实施新建房屋建筑屋顶绿化。

管控土壤污染 留住一方净土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土壤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筑牢健康人居环境的首要基础。江岸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土十条”和省、市关于土壤污染治理有关要求,印发实施《江岸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积极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监测,重点对全区过去存在的化工等重工业进行土壤污染筛查,有序启动辖区土壤污染治理。

严格控制和预防土壤污染,加强对滩涂、湿地的保护,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强化建设用地风险管控,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建立关停企业污染地块筛查工作机制。以污染地块为重点,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确保辖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着眼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街区

条条道路通畅整洁、户户门前鲜花盛开、家家周围绿树掩映……漫步在江岸的街头巷尾,一批业态定位、空间格调、建筑风格相得益彰的“美丽街区、幸福社区”鳞次栉比,一幅幅充满魅力的生态文明画卷让人眼前一亮。

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要求。优化提升长江主轴江岸段,将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打造成国内一流为滨江高端商务中心;以长江新城建设为依托,着力打造创新名城、生态绿城、现代智城、国际友城、创富大城。推进老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和利用。

夯实完善的绿色出行硬件基础。基本形成“三环二射,三桥二隧,七条轨道交通”的路网框架。加快推进汉口沿江商务区、后湖产城融合示范区、长江新城主要道路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连通道路和微循环道路。加强市政道路维护,加大城市绿道系统、停车场等慢行和静态交通系统建设力度。

推进绿色建筑标准实施。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和大型公共建筑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引导房地产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积极建设海绵城市。以长江新城和长江主轴规划范围内为重点,推进海绵型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

培育特色生态文化。推广百步亭社区“家庭废油变废为宝”环保经验,在全区倡导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网络,重点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党校教学计划和党政干部培训体系。

产业转型升级 引领绿色经济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江岸区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秉承“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的三维纲要,着力推动智慧、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以绿色产业为主的新经济增长点,逐步打造完善绿色低碳的现代生产体系。

主攻现代服务业。通过大规模推进“三旧”改造,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落后产业,加大高端服务业的引进培育力度,有序推动城市更新与增强吸附能力相适应、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与提升宜居环境相协调,现代服务业占优势地位的产业结构和“三区一带一城”空间发展格局得到巩固。2017年,江岸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862.79亿元,增长7.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0.4%,进一步优化了区域的发展模式和产业基础。

优先发展金融业。加快发展商务商贸业,加快培育核心新商圈、多层次商业集群和时尚消费中心。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开发提升沿江时尚休闲文化区、“二七”红色旅游文化区。

积极发展总部经济。着力打造中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加快工业绿色化转型,抢抓机遇,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向长江新城等新兴科技园区集聚。加强全过程绿色管理,广泛开展清洁生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建立完善全流程绿色管理体系,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探索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模式。着力推进服务设施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服务产品生态化。实施“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计划,跟踪电子废物流向,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搭建城市废弃物回收平台。强化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施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加强环保重点领域减排项目建设,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降低单位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十里江波,十里园林,十里长滩,十里画廊。历史翻开新篇章,江岸的明天是绿色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江岸区将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方式,筑牢绿色发展之路,为打造创新活力城区、幸福美丽江岸,抒写浓墨重彩的壮美篇章。 郑红刚

编辑:陈慧媚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