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专业社工融入社区管理 ——重庆市巴南区“三社联动”绽开幸福之花

 时间:2016-10-13 14:44:43来源:中国社会报

政府让渡空间,让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融入社区,让居民需求催生“三社联动”,重庆市巴南区将“社工+社区(工作人员)+社会志愿者”“三社联动”模式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社区服务,释放基层动能,增强治理效能。

政府让渡空间

社区干部有了社工思维

巴南区龙海社区社会工作室的沙发怎么摆、颜色怎么搭、小玩意儿放哪里,都是根据专业理论设计的,目的是让人放松,拉近彼此关系。

该社区党委书记李自玲说,作为社区社会工作的服务平台,社会工作室配备了专职社工,为居民开展社区照顾、社会融入等“全科”服务;对于精神卫生、婚姻疏导等精细化“专科”服务,则引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完成。

近年来,巴南区通过开展专业知识培训,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职业水平考试等方式,丰富社区工作思路与手段,增强社区工作的专业性。截至目前,巴南区报考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人员中,75%以上为社区工作人员。

在龙海社区,7个社区工作人员全部拥有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在李自玲看来,身份的变化带来了思维模式、工作方式的变化,尤其是面对政府和群众的意见冲突时,他们懂得利用社工思维分析利弊,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三服务三同享”

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

“社区把我们农民工当成新市民,我们有时间也要为社区尽点力。”近日,听说龙海社区举办新市民培训活动缺人手,在巴南区打工的陈丽(化名)自告奋勇和十几个农民工志愿者一起,到社区当起“服务员”。据悉,自从龙海社区建立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全面推行分行业服务、分年龄服务、分兴趣服务,同享社区资源、同享服务待遇、同享幸福生活的“三服务三同享”农民工管理服务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渐渐成为新市民,主动融入城市新生活。

据陈丽介绍,她从四川宜宾来龙海社区附近打工已有两年多。去年8月,正当她为女儿进城上学发愁时,前来入户调查的李自玲主动帮她联系好一所小学。后来,得知陈丽两口子上班忙,孩子放学后无人照看,李自玲又把孩子“请”进“社区托管室”,由大学生志愿者教授特长、辅导作业。

“以前,我孩子在农村读书,放学后就是看电视。现在,她在社区不仅免费学会了画画、书法,学习成绩也在免费家教的辅导下提高了许多。”陈丽高兴地说。其实,这只是龙海社区成立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推出“三服务三同享”农民工管理服务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龙海社区现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5000多名,为让他们尽快融入社区生活,社区推行“三服务三同享”。

目前,巴南区已有81个社区相继建立“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全面推行龙海社区的“三服务三同享”农民工管理服务。

需求催生联动

社会工作融入社区

近年来,巴南区致力于以“三社联动”为代表的创新实践,成为“以小带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典范。

龙海社区是新开发的片区,从2008年居民陆续入住开始,就没有农贸市场,距离最近的农贸市场有5公里远,居民买菜只有到超市和一些小便利店,为此,居民多次提出需修建农贸市场的建议。社区居委会向街道反映了该情况,通过投票的形式表决通过。花费约600万元在金源御府小区背后新建了三层市场。

“最开始连我们街道办都觉得难以理解,为何以前社区在做的事,非要多此一举引入外来的专业社工服务。”重龙洲湾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小陈毫不讳言最初对社工的看法。

刚开始,没人相信这样一支主要由年轻人组成的社工队伍,能做出什么名堂。但是,随着社工运用专业知识,根据前期深入调查,不断地推出新的社工服务,而居民也从最开始的冷漠、排斥,到热烈响应,所有的质疑烟消云散。

“相比社区工作人员,社工有着诸多优势条件。”李自玲认为,社工首先掌握专业的社工知识储备,其次身份中立,再次拥有更集中的工作目标,这一切都是社工优势所在。

巴南区还明确要求,在全区城乡社区建立社区社会工作室,按照社区社会工作室建设标准,配置硬件设施,并在每个社区社会工作室配置2名专职社工。这种被称为“全科式”的社会工作服务,主要为居民提供社区照顾、社区融入、社区康复等综合性服务。目前,社区社会工作室已涵盖区内的73个社区。而对于社区矫正、精神卫生等专业性强的服务,巴南区则采取引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供“专科式”社会工作服务。

“社会工作跟着社区需求走,社区有什么样的需求,社会工作就跟进什么工作。”巴南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所谓“三社联动”,重点就在于如何将社会工作融入社区,沉淀到社区最需要的层面。(汪职坤)

编辑:涂传博 审编:沫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