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赋能基层治理,青岛市沧口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用陪伴架起“连心桥

 时间:2025-08-20 09:08:49来源:大众网

当暑期来临,双职工家庭的“看护难”、新市民子女的“融入愁”再次成为社区治理的焦点议题。今年,青岛市沧口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在李沧区社区治理公益基金的支持下,一场持续42天、超过500小时的青少年PBL成长营给出了温暖答案——通过专业社工项目的精准投递,不仅解决了150个家庭的后顾之忧,更让新就业群体新市民与社区实现了双向奔赴,为基层治理创新写下生动注脚。

从“问题清单”到“服务菜单”:专业社工项目直击民生痛点

“每天早上8点送过来,晚上8点多接回家,孩子在这里既能学知识,又能交朋友,我们干活心里踏实。”达达快递员楚师傅的话道出了不少家长的心声。作为新就业群体的一员,他曾因暑期无人照看孩子而屡屡请假。如今,沧口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成长营成了“放心驿站”。

这场覆盖全暑期的公益项目,以12小时全天候陪伴为基础,构建起立体服务网络。8场特色研学让孩子们走进军营感受纪律之美,跟随快递员体验职业辛劳,在理财师指导下学习规划意识,在传统文化课堂触摸历史温度;16场公益课堂里,“天工开物”非遗技艺传承与科学实验室的奇妙探索相映成趣,让教育在实践中自然发生。

数据背后是民生温度:超过500小时的服务时长里,79个新市民、新就业群体家庭成为直接受益者。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基层治理将“群众诉求”转化为“服务供给”的治理智慧——不搞形式主义的活动堆砌,而是聚焦新就业群体中的急难愁盼,让项目真正扎根于群众需求的土壤。

从“单向服务”到“双向融入”: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

在成长营的成果展示墙上,500余件由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手工作品格外醒目。这些非遗剪纸、科学小发明不仅装点了党群服务中心的空间,更成为社区参与的“通行证”。“孩子总说‘这是我们的党群服务中心’,现在我们夫妻俩也常来参加社区活动。”来自菏泽的新市民李女士感慨道。

这种归属感的培育,正是项目撬动基层治理的关键支点。专业社工在活动中巧妙融入社区认同教育:防溺水、防性侵、防网瘾等安全课程由社区工作者亲授,午间播放的30场公益电影精选反映城市变迁的影片,研学活动特意安排“社区寻访”环节,让孩子们在熟悉周边环境的过程中建立情感联结。

新就业群体新市民群体的融入难题,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化解。当快递小哥的孩子在研学中了解到父母工作对城市运转的意义,当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用手工作品参与社区美化,隔阂悄然消弭,认同逐渐生长。这种“孩子带动家庭、家庭融入社区”的传导效应,让基层治理从“单向管理”转向“多元共治”。

从“短期活动”到“长效机制”:“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激活治理效能

居民的一致好评,是对这场公益实践的最佳注解。其活动的价值不止于暑期本身——它探索出了一条“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助力基层治理”的可行路径:以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将专业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让志愿力量成为基层治理的“润滑剂”和“助推器”。

这种探索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多重启示:当校园社工理念融入日常服务,安全教育不再是生硬的说教;当青少年成为社区空间的“小主人”,党群服务中心便从“办公场所”变成了“生活场景”;当新就业群体家庭通过公益服务感受到社区温度,基层治理便有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如今,“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沧口街道的实践仍在延续。这场暑期成长营留下的,不仅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更是一套可复制的经验:基层治理的难点,往往藏在群众最朴素的需求里;而破解难题的钥匙,或许就在于用治理的温度连接人心,用服务的精度凝聚力量,让每个社区成员都成为治理共同体的参与者、受益者。

编辑:涂传博 审编:益审核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