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今天轮到你在‘情绪温度计’上贴什么颜色?”近日,在绍兴市上虞区心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小朱蹲下身子,8岁的安徽籍“小候鸟”欣欣将一张绿色贴纸贴在“心情墙”的“平静”栏上,又悄悄在小朱耳边说:“昨天妈妈上夜班,我没哭。”
今年是绍兴市上虞区心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大手拉小手”暑期儿童关爱行动开展的第七年。自2019年项目启动以来,中心致力于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困境儿童及其他需要关爱的未成年人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暑期关爱服务,累计服务儿童超过2000人次。本年度项目聚焦“安全守护、素养提升、社会融入”三大目标,通过专业社工方法、精准服务清单与丰富社会资源,搭建起“托管—教育—实践”一体化平台,已惠及200余名儿童。
专业守护:让“托管”变“托育”
7月1日上午8:30,上虞区心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二楼的“小候鸟教室”准时开课。首期班共有10名来自安徽、河南等地的“小候鸟”背着新书包有序进入教室。每班配备1名专业社工和2名志愿者,社工负责为孩子制定学习方案,志愿者则承担陪伴与实施任务。
“我们不是简单地把孩子‘看’住,而是希望他们在陪伴中学会建立友谊、积累知识、懂得感恩。”项目督导杨燕介绍,暑托班实行“1+3+5”课程模型:即1条主线“童享虞城”,3大主题“安全、乐学、融入”,5类课程包括作业辅导、非遗手工、心理团辅、职业体验和城市漫步。
社工还会为筛查出有心理疏导需求的儿童建立个案档案,开展一对一辅导。杨燕表示:“部分孩子因长期与父母分离而产生焦虑情绪,我们通过心理支持帮助他们重建安全感。”项目团队努力将暑托班由单纯的看护场所,升级为儿童综合发展平台。
暖心致敬:双向奔赴的情感教育
“叔叔,您辛苦了!”9岁的乐乐将清凉礼包递给正在送快递的李师傅。李师傅接过礼包,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小朋友,谢谢你!天热要多喝水!”短短一句问候,让乐乐感受到了“被看见”的温暖。
中心每周定期组织“大手拉小手”的本地儿童志愿者与结对的“小候鸟”一起参加“暑期送清凉”活动。在专业社工的带领下,孩子们走上街头,为交通协管员、环卫工人等一线工作人员送上毛巾、藿香正气水、小风扇等防暑礼包。
“高温送清凉不仅是一种物资支持,更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情感教育。”心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徐玲芝表示,孩子们在“付出—被看见—再付出”的过程中,实现了从“受助者”到“小志愿者”的转变。
未来展望:从守护童年到赋能未来
七年来,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从“社工单打独斗”到“全城合力托举”。今年暑期,心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区委社会工作部的指导下,会同团区委、公安局、教体局、红十字会等部门单位力量,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的关爱矩阵。
在这些暖心服务的背后,是“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深度协融合。中心建立了“双师制”:每名专业社工带教2名社区志愿者,通过“服务设计工作坊”传授需求评估、活动策划等技能;社区志愿者则为这些方案执行提供人员保障。
“七年里,我们见证了太多改变:有孩子从‘闷葫芦’变成‘主持人’,有家长从‘甩手掌柜’变成‘家委会骨干’。”徐玲芝说,“儿童关爱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这场关于成长的“双向奔赴”仍在继续。
编辑:涂传博 审编:益审核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