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独居老人。
登记老人信息。
链接资源为独居老人维修线路。
为流动儿童送上关爱物资。
参与志愿服务,宣讲政策。
他,在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获得“成都市政府办公厅先进工作者”称号;他,获得2017年成都市慈善总会先进工作者;他,在2021年荣获成都榜样“蓉城最美社工”,荣获“‘十四五’社会工作”征文二等奖……他是成都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王礼刚。作为聚焦儿童福利和慈善事业的“社工人”,王礼刚自2009年从事社会工作以来,始终践行“聚力耕耘,弘善成德”的价值观,以“服务社区、服务民生,服务发展”的宗旨,用专业行动和创新实践诠释新时期的“慈善”观念。
王礼刚用自己十五年的青春诠释了社工力量。他深知,社会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和担当,在前进的道路上,他创新“社工+多元力量”模式,在工作中注意与律师、心理咨询师、企业社会责任从业者等专业社会力量合作,用行动践行着自己“助人”的初心和决心。
报考社工专业 坚定“助人自助”决心
今年40岁的王礼刚是成都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一名社工,也是中心派驻成都某城区民政系统开展“儿童福利+慈善工作”社工服务的一员。提起王礼刚与社会工作的渊源,还要追溯到他大学时期。
2005年,高考填志愿时,王礼刚选择报考了四川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2008年下半年开始在一家国际组织实习,从事农村扶贫工作。“之所以那么坚定地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受家人影响。求学过程中也得到很多人帮助,高中时还成功处理了几起同学间的纠纷。从那之后,在我的内心深处就埋下了一颗‘助人’的种子。”王礼刚回忆道,“在贵州毕节从事农村工作时,我曾目睹贫困山区教育的不易和儿童成长的坎坷,也正是因为这段时间的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服务社会的信念。”
大众对于社工的认知并不多,常常把社工等同于义工、志愿者。面对这样的“误解”,王礼刚解释道:“社工是职业公益人,走的是职业道路。这同样是一个行业,一份普通的工作,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这份工作是去帮助人,用我的资源和方法去帮助大家。”与大部分80后不一样,当身边的朋友在谈论股票行情、相约出门旅游时,他也许正面对服务对象,或者在参加培训。对于像王礼刚一样的工作者来说,尽管工作中有着许多艰辛,但内心的满足、自身获得的成长以及对别人的帮助,就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扎根基层“沃土” 创新“来访接待”模式
进入这个行业十余年,王礼刚伴随着他所在的机构共同成长。2023年初,王礼刚深入基层开展儿童保护等工作。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联动多方力量,构建支持网络”跟进特殊个案。王礼刚在协调处理辖区事务过程中,构建了多层级、多部门联动机制,充分调动和协调资源,为特殊群体提供多维度服务,达到“事半功倍”。
不久前,一名家委会成员前来求助民政,反映校内有一名一年级的孩子是由上三年级的哥哥带着上下学,由于家长经常不给孩子准备早晚餐,孩子身材瘦小。王礼刚在知道这件事后,立即联系相关教育系统,查询到该孩子身份信息,同时通过多方联动联系上了孩子母亲,告知孩子监护缺失会带来哪些风险。此外,王礼刚还通过关爱援助体系将该家庭列入常态化关爱巡访范畴。
“政策速递!《成都市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十条措施》”“社会组织如何利用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社工怎样做好民政领域信访工作”……凭借着对本职工作的热爱,王礼刚还开通了私人微信公众号,在上面不定期分享个人感悟、总结工作经验、传达相关政策,深深扎根基层“沃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王礼刚表示,随着国家、省、市、县四级社会工作部成立,统筹指导信访等部门的工作,社会工作伦理原则也必将更加本土化转型,根据新时代群众的需求做出相应调整,自己作为社会工作者,也将从不同层面与角度去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
撒播公益“种子” 持续投身“慈善事业”
每天上午先处理日常事务,下午跟进两个流动儿童个案,之后写一天的工作简讯,手机上有很多等待处理的信息,来访接待工作也需要处理和回应一些问题;每天下班后还会在心里“复盘”工作内容,总结工作经验,通过自己的公众号或投稿,积极宣传社工这一行业,这就是社工王礼刚的一天。
王礼刚的“社工路”一走就是15年。截至目前,他接触跟进的个案累计50多个,开展小组、社区活动上百场,为实习生、新员工或同行机构提供督导时长超过300小时。对于未来,王礼刚有着自己的规划:“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现在的我感到很幸福。未来,不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坚定地做慈善、做公益,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为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编辑:涂传博 审编:王者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