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童伴妈妈”,让留守孩子有爱有陪伴

 时间:2024-04-17 21:27:02来源:中国社会报

文/图 朱虹云

“大家在使用剪刀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注意方法,大胆把自己的梦想家园通过手工表现出来……”在江西省万安县大塘村“儿童之家”,室内各类书籍、玩具应有尽有,墙上的“作品展”贴着充满童趣的书法、绘画、手工等作品,“心愿树”上装点着孩子的照片,记录他们的小愿望,来自韶口乡大塘村的20余名儿童在“童伴妈妈”董荷英的带领下做手工、绘画、拍非洲鼓、做游戏等,其乐融融。

2018年,“童伴妈妈”项目落户万安,通过培育乡村女性开展乡村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采取“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的模式,以“童伴妈妈”为抓手,以“童伴之家”为平台,以县级横向联动机制为保障,建立村级留守、困境儿童监护网络,确保打通儿童福利服务递送“最后一公里”。2020年,万安县率先申请县本级财政资金将项目模式进行推广复制。目前,全县“童伴妈妈”项目村已达47个,覆盖16个乡镇、全县35%的村,项目受益人数达31240人。

“儿童之家”的守护者。“儿童之家”是村里儿童共同的活动场所,这里不仅有温暖陪伴的“童伴妈妈”,还有统一配发的物资,这里把孩子们组织起来开展有序、安全、有趣的集体活动,不仅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而且可以对孩子们集中开展各项常识性教育活动。“童伴妈妈”则是驻守在农村第一线的社工志愿者,她们都是本村人,负责管理“儿童之家”。“童伴妈妈”们按照每月开放不少于8天、寒暑假每月不少于16天、每月开展1—2次主题活动的要求定时开放“儿童之家”,指导孩子们绘画、手工、读绘本,陪着他们一起学唱歌、跳舞。在“儿童之家”,孩子们不再沉迷于电子产品、网络游戏,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结交了新的朋友。2023年,万安县“童伴妈妈”共开放“儿童之家”15240多个小时,开展主题活动470次。

儿童成长路上的陪伴者。万安县有3000余名留守儿童,基本上都是老人在家照顾。长期的亲情缺失,给留守和困境儿童造成不小的心理创伤,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童伴妈妈”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心理疏导技巧,对这些孩子进行亲情陪伴、情感关怀。不少“童伴妈妈”成为留守儿童的知心妈妈,孩子们都愿意和她们分享自己的小秘密。“童伴妈妈”还通过组建家长微信群,将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与在外务工的父母沟通,网络在线让留守儿童感受亲情关爱。“童伴妈妈”的陪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留守儿童在亲情和教育上的缺失,又方便了儿童和家长的感情联络,深受家长的好评。

儿童福利政策的递送者。“儿童之家”开放之余,“童伴妈妈”通过建档、定期家访,及时发现儿童的需求,并协调资源给予解决。2023年,万安县“童伴妈妈”走访留守和困境儿童共计7200人次,帮助60多名低保家庭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享受福利政策。沙坪镇增仚村的小星(化名)是个聋哑儿童,母亲在他六个月大时意外身亡,父亲是聋哑人。2019年,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政策出台,参加过儿童福利政策培训的“童伴妈妈”曾琴第一时间帮助小星收集和报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条件材料。2020年1月,小星作为万安县第一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被纳入生活保障,极大解决了其家庭生活困难。

儿童权益的保护者。儿童安全和儿童自我保护教育也是“童伴妈妈”的一项重要工作,“儿童之家”不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防性侵、防拐骗、防溺水等安全教育,填补了家庭安全教育的不足。同时,“童伴妈妈”也是困境儿童的协同监护人,有些困境儿童家庭监护能力弱,“童伴妈妈”更是当起了困境儿童家庭与学校、村“两委”的联络员,帮助困境儿童解决系列问题。五丰镇东源村小丞(化名)是一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父亲死亡,母亲一级智力残疾,小丞大伯是委托监护人。“童伴妈妈”魏小莲是他的“公益妈妈”,辅导作业、和学校联系、做好心理疏导、协助他家缴纳水电费等。2023年7月,江西省民政厅在万安县开展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儿童监护和心理健康评估工作时,高度肯定了该县“童伴妈妈”兼任困境儿童“公益妈妈”的工作。

万安县“童伴妈妈”项目实施5年来,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童伴妈妈”。陪伴留守儿童,从日常关爱到安全防护,陪伴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辅导功课、抚慰心灵、定期家访。“童伴妈妈”不是孩子们的亲生母亲,却承担起母亲的角色。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童伴妈妈”用爱与陪伴,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用知识与智慧,做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编辑:甘再松 审编:ZMX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