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站建设·经验|潍坊市坊子区构建社工站“一纵四横”服务体系

 时间:2022-01-18 10:34:30来源:中国社会工作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按照“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多元参与、专业服务”原则,高标准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聚焦为民服务“最后一米”,推进社工站建设标准化、专业化,已建成社工总站1处、街道级社工站7处,实现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全覆盖。

专班高位推进

高度重视社工站建设。坊子区将社工站建设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并出台《潍坊市坊子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一年全覆盖、持续完善,二年见成效、上台阶”的工作思路。区民政局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带队外出学习交流、召开座谈会、对接社工机构;深化党建引领作用,先后3次召开局党组会,传达上级精神,深化社工站建设在加强基层服务能力、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中的重要意义。

持续优化社会工作发展环境。坊子区将落实持证社工一次性奖励和评选“坊子和谐使者”纳入人才强区意见,并实施社会工作相关事业单位岗位的设置和聘任,落实社区社工的岗位津贴,全区社工专业人才3年内增长5倍,达到500多名。

形成社工站建设合力。坊子区民政局成立推进社工站建设工作专班,召开座谈会、现场推进会9次,工作专班与社工机构一同深入各街道(发展区)协调落实8个社工站办公场所1252.76平方米,对接区内区外5家专业社工机构,邀请10多名专家学者指导社工站建设,切实形成社工站建设工作合力。

定位精准发力

深入细致调研。建站之初,坊子区对全区社工机构和社会组织发展情况、可承接服务内容和数量,专业社工、社工督导的数量和结构以及社工服务的需求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同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各街道(发展区)、社工机构和社会组织意见建议,凝聚发展共识。

明确功能定位。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坊子区实际,明确了社工站要围绕为民服务和社工专业服务,聚焦民政四大服务领域,逐步拓展和延伸服务内容,形成“4+N”的服务领域布局。同时,建立起“一纵四横”,即在纵向上,建立由区社工总站、街道(发展区)社工站、社区(村)服务室(点)构成的三级体系。在横向上,在专业服务、街道(发展区)、民政领域、非民政领域四大层面构建服务体系。

建设智慧服务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坊子区智慧社工平台,配备监控和视频会议系统,开发坊子社工APP,设立服务对象、社会组织、志愿者和公益慈善等资源数据库,整合智慧服务平台服务、管理和数据统计3大功能,实现民政、总站、分站之间互联互通和党群之间的融合互动。

统一标准,完善制度

规范设计布局。坊子区统筹协调各街道(发展区)社工站办公场所,根据与街道(发展区)行政中心距离、服务半径等情况,精心选择社工站位置;规范社工站功能布局,要求每个社工站均配备办公室、个案和小组活动室;规范社工站形象标识,统一印制社工站标牌、LOGO和社工马甲,确定“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的社工宣传口号。对社工站社工元素体现仔细斟酌,确保各社工站注重特色打造的同时,凸显社工的专业性。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坊子区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健全完善了“1+3”制度体系,即以加强党的建设为中心,明确了经费保障体系、管理制度体系、督导考核体系。统筹社会组织、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等各项资金68万元推进社工站建设,制定社工站指导手册,明确社工站职责清单和负面清单,完善民政监督管理、总站督导考核工作职责,制定落实社工站等级评定办法,社工总站对各街道(发展区)社工站实行周调度、月考核、月监督、月督导。

贯彻执行行业标准。坊子区在每个社工站配备督导3名、专职社工2-3名,非专业人员要求1年内持证;通过培训、督导等方式,指导社工站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学习和运用全国社会工作行业标准。截至目前,运用行业标准指导各社工站社工撰写专业个案8个、小组案例6个、社区案例29个、儿童案例22个以及督导记录8次。

专业服务落地见效

社工站建成以来,坊子区引进专业社工机构5家、社工督导10名、专业社工人才26名;开设岗前培训2次,组织社工职业资格考试考前培训2次,进行专业督导7次。

按照“一年全覆盖”的目标任务,坊子区要求各社工站对全区低保、特困人员,困境儿童等社会救助服务对象进行全面探访,截至目前,已入户探访767户共计2321人次。同时,联动志愿者2482名,新培育社区社会组织314家,链接资金约137万元,共服务老党员、各类民政服务对象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体4900多人次。

为了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坊子区围绕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关爱、社区治理等领域,设计并实施了“好邻里天窗议事厅”“爱在坊城、乐享银龄”“石榴妈妈有办法”“益童行动、伴苗成长”、“小龙人”快乐成长计划、“红忆坊城”老城历史文化传承、“基因、记忆、精神”英烈后代关爱等优秀服务项目。

编辑:涂传博 审编:闫玉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