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表达了邻里友善相处、社会美满和谐的美好景象。然而,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的我们,邻里之间仿佛多了一道防盗门,同处一隅却互不相识。
浙江省海宁市海昌街道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村落散布较广,呈现多点聚集式分布。该街道的年轻人基本迁居市中心,常住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且外来新居民较多。居民家中有事时,往往最能及时提供帮助的便是隔壁邻里。因此,构建邻里守望的“乡帮人”互助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海昌街道社工站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通过党建引领、文化宣传、平台搭建、场景营造、活动交流等方式,培育居民互助意识,引导新居民融入参与,挖掘居民骨干组建“乡帮人”志愿者队伍,最终营造出与邻为友、守望相助的美好邻里关系。
党建引领落地生根,助推机制快速成型
在“乡帮人”互助体系设计伊始,社工站就明确党建引领对于项目可执行、可发展、可持续的重要性。
社工站以党建带自治,深入落实“三社共建·四季轮值”工作机制。社会组织党组织以“一组织一服务队”方式,主动编入城乡社区各居民网格参与结对共建村、社区治理,开展红社志愿、主题党日、党员培训教育等活动。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疫情防控、平安建设、网格治理、志愿服务、共同富裕建设、反诈宣传等不同主题的活动12场。
为了让红色力量扎根群众,社工站了解、聚焦居民热点问题,通过让村(社区)干部、辖区党员下沉网格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带动居民关注自治、参与自治、做好自治。同时,建立“红邻居”“共管筹治”模式。通过“红邻居”的带领,不仅促进了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也拉近了党员与群众之间的距离。通过收集并解决居民诉求及各类矛盾问题,增加了居民与“红邻居”的粘性,激发了居民自治的积极性,为接下来邻里守望的“乡帮人”志愿者队伍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骨干培育以一带多,引领自治扎实迈步
居民骨干在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居民骨干的培育是居民自治最关键的一环。社工站的社工们在前期调研走访中积极摸排居民骨干能人,并结合“邻里坊治-居民自治互助计划”项目,对摸排到的骨干能人进行赋能提升,以发挥骨干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凝聚力,提升其社区归属感。同时,强化优秀党员在居民骨干队伍中的领头雁作用。通过发挥居民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居民中形成一条有效的正面宣导渠道。
居民骨干还将他们自己平时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与大家一起分享。社工站在接下来开展的各类社区治理活动中,通过居民骨干带头,引导居民自主设计策划服务项目和内容,并加以实施、复盘总结,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通过动员邻里力量,建立了邻里亲子坊、美食坊、园艺坊、瑜伽坊、创造坊,并组织居民开展社区微景观营造、邻里坊实践等活动。
在这些骨干的带领下,“乡帮人”志愿者队伍初见雏形,同时也激发了社群活力,营造了邻里文化,推动了居民自治。
民情地图精准呈现,保障群体齐头并进
辖区内的困难家庭、困境儿童、孤寡老人一直是社区治理和服务中的短板和重点,对于这类人群的关爱尤为重要。为了让辖区困难家庭、困境儿童、孤寡老人获得更好、更全面的支援性与兜底性服务,社工站为这些人群绘制了一张“民情地图”,进行数字化建档,目前已累计建档157户。
根据“民情地图”,社工站、村(社区)干部以及“乡帮人”志愿者对困难家庭、困境儿童、孤寡老人等进行上门探访及电话慰问,收集微心愿;根据服务对象特点、个别化需求提供个案服务;组织开展代际融合、亲子互动、传统节日等活动。通过走访摸排,共收集到100个微心愿。在区(街)党委、各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这100个微心愿已全部实现。
社工在走访中发现,不能纳入低保的“夹心层”人群存在较严重的社区融入问题。对此,社工站设计实施了自治互助计划,邀请此类人群参加各类融入性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提高其社区融入度。此外,社工站积极链接外部资源,对接企业为困难群体提供公益性岗位。
在特殊人群的帮扶中,“乡帮人”志愿者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来自身边的日常关爱让守望相助照进了现实,散落在民间的自治力量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能量。
电商带货一专多能,助力共富乡村振兴
为积极响应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号召,社工站还协助农户进行农产品促销增收,优化海昌街道城市居民生活消费。
“红小二共富菜园”是社工站为辖区内困难人群设置的增收致富项目。该项目由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党支部认领地块,种植应季蔬菜,采取“劳动换报酬”模式,让困难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居民到菜园工作,以增加收入;通过设立慈善专户,将菜园的销售收入、捐款收入专门用于困难群众的扶持。
随着大家种植热情的高涨,产量激增,销路又成了问题。社工站便聚焦电商带货形式,以“小屏幕”打开“大市场”,由村书记直播带货。通过直播,彻底解决了农产品滞销的问题。
直播带货成效的显著吸引了其他镇、街道的关注,海昌街道社工站受邀为其他街道的农产品促销助力。借此契机,海昌街道社工站与其他街道共同探索创立“两站携手,同促共富”的联动机制,打造城乡输送专用道。
科技手段的运用,让数字化变身虚拟“乡帮人”,赋予“乡帮人”志愿者队伍新的动能,起到了更为广泛的联结作用。
礼遇平台激励添彩,赋能治理凝心聚力
随着大量居民骨干的出现以及更多志愿者加入“乡帮人”队伍,社工站把建设激励机制,增强志愿者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作为重要工作之一,以促进居民志愿者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志愿活动。
社工站以慈善超市为载体,建立适度回馈机制,切实提高居民骨干与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居民骨干与志愿者可按照积累的不同志愿服务时长,在慈善超市兑换相应商品。同时,社工站链接社会组织、企业等优质资源,为居民骨干和志愿者提供关爱与保障,吸引更多社区居民、社工人才和志愿者积极参与其中。在2021年的爱心企业捐赠中,共有15家企业捐赠,共募得善款103.4万元。
编辑:涂传博 审编:闫玉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