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通过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党群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阵地资源,以社工服务为重点、以社工队伍为依托、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红色文化为抓手,积极探索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本土经验。
提前谋划“主动领题”
赣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根据民政部、江西省民政厅部署安排,坚持“三个一”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
一是组织领导“一把手”带头。成立赣州市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由民政局主要领导任组长,把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作为民政工作的重要内容提上议事日程。局党组会、每周局务会对社工站建设常研究、常跟踪、常调度。及时出台实施方案,确定社工站建设时间表、路线图。赣州市现有乡镇(街道)293个,目前已建乡镇(街道)社工站75个。
二是经费保障“一盘棋”统筹。统筹民政领域购买服务资金和相关业务工作经费,用于购买乡镇(街道)社工站服务,重点协调落实社会救助专项资金的2%用于购买社工站服务。同时,协调财政部门将社工站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争取将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列入2022年民生实事工程,市、县两级列支福彩公益金专项用于督导、考核、奖补社工站建设。
三是工作推进“一揽子”调度。一方面,倒排时间表,一周一调度,确保完成任务。要求各县(市、区)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社工站和社会工作服务品牌项目,以点带面推动全覆盖,实现社工站建设跨越式推进;另一方面,加强与县(市、区)政府领导沟通,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将社工站建设列入政府常务会研究。同时,对工作进展较慢的县(市、区),下发督办函并跟踪督促,加大推进力度。
整合资源“系统破题”
一是场所与设施有机整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现有资源,实现“有场地、有人员、有项目、有服务功能、有工作流程、有规章制度”的“六有” 目标。目前,全市已建的75家社工站中有20家场地达100平方米以上。
二是人员和力量有效整合。整合文明实践工作志愿服务队伍,探索“社工+志愿者”双联动模式。社会工作方面,以县级民政部门为购买主体,以社会组织为承接主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协作关系,在每个社工站配备1-2名社工;志愿服务方面,依托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组建县乡村三级志愿服务队伍,动员社会组织、党员先锋和农村群众三支力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寻乌县在社工站建设中,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整合全县733支志愿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35万场次,服务时长突破73万小时,开展了“防疫同行 幸福过年”、雷锋月志愿服务、“童心庆六一 共筑中国梦”等活动。安远县凤山乡社工站,按照“深入村居、便民利民、专业服务”的要求,与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开展帮扶解困、妇女儿童关爱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
三是政策与资源有力整合。把握市委市政府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政策东风,与广州市优秀社工机构结对帮扶,实施“牵手计划”,采取“6+1”帮扶措施,重点指导帮扶9个县(市、区)各建设5个示范性乡镇(街道)社工站,在资源链接上聚合力。
强化服务“精准答题”
社工站瞄准困难群众生活、“一老一小”服务保障等难题,灵活打通为民服务堵点,精准答好服务群众的“必答题”,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一是优化“点单”服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精准对接需求,丰富社工站服务项目,完善“群众点单、站(所)派单、社工接单、群众评单”工作法,推进社会工作服务常态长效。
二是打造“红色”品牌。以党建为引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红色宣传优势,引导社会工作者在开展专业服务时挖掘创新,传承红色基因,牢记服务助人初心,打造红色社工党建品牌,通过打造红色阵地、组建红色志愿服务队、开展红色活动,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与社工站建设同频共振。
三是推进“五社联动”。坚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为阵地,立足社区,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优势作用,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切实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政策下倾。如瑞金市叶坪镇社工站围绕“1+5+N”(“1”是以党建引领为核心,“5”是指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组成的“五社”联动,“N”指各类民政服务对象)的特色功能,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编辑:涂传博 审编:闫玉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