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157万人!国新办这个发布会信息量很大

 时间:2021-09-17 22:03:47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微信截图_20210917112654

新闻发布会主席台(栾海军 摄)

9月17日,国新办举行扎实做好民政在全面小康中的兜底夯基工作发布会。民政部部长李纪恒,副部长高晓兵、王爱文、詹成付介绍扎实做好民政在全面小康中的兜底夯基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内容如下:

微信截图_20210917112837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陈文俊

陈文俊: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大家知道,民政事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兜底夯基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请民政部部长李纪恒先生,以及几位副部长:高晓兵女士、王爱文先生、詹成付先生出席发布会,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各位关心的问题。

下面,先请李部长介绍情况。

1712998_20210917102911_0

民政部部长李纪恒(徐想 摄)

李纪恒:

各位媒体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同大家见面,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民政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标志着我国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民政工作承担着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任务,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民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兜底夯基,努力使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主要取得三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

第一,兜牢民生底线,帮助广大特殊困难群众同步进入全面小康。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保证各类特殊困难群众“一个都不能少”,民政部门责无旁贷。针对农村贫困人口,我们尽锐出战、集中发力,2017年底实现全国所有县(市、区、旗)农村低保标准达到或动态超过国家扶贫标准,2020年底将1936万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实现兜底保障脱贫。此后持续做好常态化救助帮扶工作,拉紧防止返贫致贫的制度防线。针对基本生活困难群众,我们健全覆盖城乡、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截至2020年底将4425.9万人纳入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比2012年底增长105.3%、188.3%。将477.4万人纳入城乡特困人员供养。2020年实施临时救助1380.6万人次。针对孤儿、残疾人、农村留守人员等特殊群体,我们全面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截至2020年底,全国集中养育孤儿平均保障标准达到1611.3元/人·月,社会散居孤儿平均保障标准达到1184.3元/人·月,分别比2012年增长65.77%、68.46%。从2020年起,25.4万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首次纳入国家保障。2016年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截至2020年底,分别惠及1214万人和1475.1万人。普遍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同时,我们主动做好受疫情和自然灾害影响的特殊困难群众救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顺利实现全面小康。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157万人。注册志愿者超过2亿人,较2012年增长近10倍。

第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动人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全面小康是各方面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康,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民政部门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我们推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绝大多数党组织书记当选村(居)委会主任,干部队伍结构明显优化;村(社区)普遍制定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广泛实行村(居)务公开和议事协商;明确村(居)委会特别法人资格;治理社区“万能章”为基层减负增效;整治村(居)民自治中的涉黑涉恶问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400多万社区工作者日夜坚守,筑牢社区疫情坚固防线,展现了强大战斗力。我们大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城市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100%、65.7%,总数达到51.1万个;信息化手段广泛应用,养老托幼等多种服务载体不断涌现;社区公共事业服务、便民利民商业服务更加便捷,志愿服务普遍开展,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持续提升。我们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截至9月10日,取缔和劝散2346家,曝光1126个涉嫌非法社会组织名单。开展“我为企业减负担”专项行动,截至9月初,各级行业协会商会减轻企业负担约38.6亿元,惠及企业约125.2万家。广大社会组织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与脱贫攻坚,实施扶贫项目超过9万个,投入各类资金1245亿元。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5.8亿元,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项目,直接受益对象1300多万人次。我们加快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国登记认定慈善组织9480个,净资产规模近2000亿元,相关慈善组织为疫情防控募集资金396.27亿元、物资10.9亿件。2012-2020年,累计发行福利彩票17187.9亿元、筹集彩票公益金近5000亿元,有力促进了社会福利等事业发展。

第三,拓展提升基本社会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全面小康是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小康,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是民政部门的不懈追求。在发展养老服务方面,适应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制定力度,2012-2020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71亿元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截至2020年底,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达32.9万个、床位821万张,床位总数比2012年增长了97%。老年人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分别惠及3104.4万、535万、81.3万老年人。在提供婚姻管理服务方面,推进服务型婚姻登记机关建设,开展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实施婚俗改革试点,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在提升殡葬服务方面,惠民殡葬政策覆盖全部困难群体,中央预算内投资39.7亿元支持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引导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节地生态安葬。在区划地名管理方面,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审慎稳妥审核报批行政区划调整事项,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采集地名1300多万条,建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向社会提供地名公共服务。

同党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民政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不足。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各级民政部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自觉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牢固把握民政工作的政治性、群众性、时代性、协同性,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

我先介绍这些情况。下面,我和几位副部长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大家!

陈文俊:

谢谢。下面欢迎各位提问,提问前请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香港中评社记者:

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请问在确保困难群众同步迈进小康社会方面,民政部做了哪些工作?此外,“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时期,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民政部有哪些考虑?

1712998_20210917105417_2

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徐想 摄)

王爱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近几年来,民政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群众关切、聚焦困难群体,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任务。我们积极推动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全国所有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全部动态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可以说是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国共有19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或者特困供养制度,大概占整体脱贫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圆满完成了党中央赋予民政部门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的重大政治任务。

二是有效保障了受到疫情、灾情和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我们及时调整、密集出台了社会救助政策措施,指导各地及时足额发放救助资金,适时启动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适度扩大低保、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范围,包括向生活困难、没有参加失业保险的失业人员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到去年底,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一共增发生活补助、价格补贴等达到285亿。可以说,有效降低了群众因灾情、疫情、物价上涨等因素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

三是进一步改革完善了社会救助制度。我们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包括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按照“单人户”纳入低保,相当于“一人一策”;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适当拓展了特困人员无劳动能力的残疾种类和等级,放宽了这些方面的认定条件,更多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纳入制度保障范围;进一步强化临时救助兜底功能,全面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备用金放在乡镇,群众出现困难可以及时得到救助,包括开展了小金额先行救助,及时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突发性、紧迫性的生活困难问题。

四是稳步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和各级财政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全国城市低保平均标准从每人每月330.1元,增长到目前的694元,增长了1.1倍。农村低保标准从每年的2068元增长到目前的6150元,增长了1.97倍。从这个数字看,农村的低保标准提高速度远远快于城市低保标准,这保障了各类困难群众更好地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巩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确保困难群众同步迈进小康社会,进一步促进全体公民共同富裕,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更好地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保障在过渡期社会救助政策的总体稳定,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到社会救助范围,重点关注因灾因疫致贫返贫的群众,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这是党中央交给我们的政治任务,这条底线一定要守住。同时,实行低保渐退政策,对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给予一定时期的渐退期,让群众能够逐渐过渡、逐渐适应。

二是开展巩固社会救助兜底成果“回头看”。我们会同乡村振兴局等一些部门适时利用数据库对比,像脱贫不稳定的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和突发困难户的数据,通过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对比,及时甄别发现困难人口,对这些人中没有纳入兜底保障的,及时纳入到兜底保障范围。

三是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重点对五类人加强收入状况监测,他们是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人口、易返贫致贫人口、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刚性支出较大导致生活出现困难的人口,对这五类人实现动态监测,做到及时发现、精准干预、精准救助。

四是要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打造综合救助格局,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和医疗等专项救助,把各项救助政策综合起来精准施策。

五是大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水平。主要是强化信息手段的使用,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方便、更加高效、更加精准的救助服务。

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们知道提前进入老龄化是我国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居家养老是中国人的主要选择。但是想做好居家养老,不可能离开社会支撑,从目前看到居家养老做的比较好的地方,都是有强大的社会力量和身边服务作为支撑。请问民政部门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对于居家养老身边服务方面。另外,今后还有哪些政策方面的考虑?谢谢。

1712998_20210917105417_4

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徐想 摄)

高晓兵:

谢谢你关心养老话题。正如你提问中提到的,在熟悉的环境,有亲情伴随的居家养老,是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期盼。“十三五”期间,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通过组织试点、完善政策、鼓励创新等手段,推动了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

首先,我们加大了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十三五”期间,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作出了一些硬性规定,比如人均养老面积、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进行适老化老旧小区的改造。同时,出台了规划、用地、税收等政策来鼓励社会资本向养老方面投入。在资金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了投入,仅专项彩票公益金,近五年中央投入50亿支持居家社区养老试点。

其次,我们向着哪里有老年人集中居住,我们的养老机构就设在哪里的方向去努力。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29.1万的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嵌入式的养老机构也因此应运而生,服务在老年人身边。另外,我们还做到老年人需要什么我们就尽快的发展这方面的服务。比方说老年饭桌、送餐上门解决了老年人做饭的烦恼;比如家庭养老床位,解决了高龄失能老年人家庭养老困难。定期的巡访关爱制度,又能够使独居的老人有了安全感。对于家庭适老化改造让家庭养老更加宜居。在一些地方还进行了“互助式”养老,也就是年龄相对比较轻、身体比较好的老年人服务高龄的和失能的老年人,这样实现了“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相结合。这些工作使得老年人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在“十四五”国家将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民政部门还要从三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在养老服务设施上,我们要在城市地区建立“15分钟圈”的养老服务圈。在农村要建立县、乡、村三级的养老服务网络。在丰富服务方式上,除了要规范和继续推广相对比较成熟的家庭养老床位、农村互助幸福院、老年饭桌、居家养老的适老化改造,这些相对比较成熟,我们要推广,要使它逐步全覆盖。同时,还要创新新的方法,比如时间银行、智慧养老、养老顾问等等。在养老服务平台上,我们立足于建立区县街道、乡两级的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不仅要发挥综合养老服务的功能,它更是养老的需求和养老的供给对接平台,类似于客服中心。

我就说这些,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儿童福利事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央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儿童福利工作的政策措施,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关爱保障工作作出部署。请问,民政部在推进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在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还将采取哪些措施?

高晓兵:

谢谢你关心儿童福利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进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孤儿保障方面,2019年对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费,中央财政补助地方标准提高了50%。刚才,李部长把集中供养孤儿和散居孤儿生活补贴的标准告诉了大家,这个数据远远高于其他被保障人群,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儿童特别是对孤儿的关爱。面对孤儿当中残疾孩子比较多的现象,我们启动了“明天计划”,对这些孩子进行康复治疗,共投入福利彩票公益金17亿元,惠及22万多人次的孤儿,使得这些孤儿最大限度地得到康复、能够自立、能够融入社会。同时,针对孤儿考上中专、大专、大学、研究生的情况,我们还启动了“孤儿助学工程”,每年拿出2.7亿元资金资助孤儿上学,支持他们继续读书。

对于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这是特别特殊的群体,名义上他们有父母,但实际上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某种程度来说,他们不是孤儿,却似“孤儿”。2019年,民政部会同12个部门出台了政策,让这些事实无人抚养的孩子能够比照孤儿的生活保障标准,享受到同等待遇,使得这些孩子能得到及时抚养。这项政策的出台,可以说填补了儿童福利制度上的一个空白,是一项非常得人心的制度,也是一项解决现实问题、针对性很强的制度。

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方面,目前有5.6万名儿童督导员、67.5万名儿童主任,服务在留守儿童身边。我们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来关爱和帮助这些孩子,还推进留守儿童相关政策讲解进工地、进村(居)进行宣讲,惠及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目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道,共同迈进了全面小康社会。

针对孤儿中残疾或者重度残疾的比例上升的状况,推进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把它打造成养育、治疗、康复、教育、社会工作为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

大家都知道, 国务院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部。下一步,民政部要发挥好协调督促作用,推动出台跨部门、跨领域相关规划、制度、办法,进一步满足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需要。。同时,推动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生活补贴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动态增长,对留守儿童我们也会继续关爱,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关爱保护网络,把这些工作做得更为扎实。

中华儿女报刊社记者:

引导社会力量热情参与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请问在引导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方面民政部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如何持续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谢谢。

1712998_20210917111541_7

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徐想 摄)

詹成付:

谢谢你的提问。这里先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个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比较感人的故事。大家知道,湖南省有一个县叫平江县,它是彭德怀元帅当年发动“平江起义”的地方,是革命老区也是已经脱贫的国家级贫困县。该县有一个社会组织叫平江县大爱平江扶贫助困慈善协会,这个协会虽然登记的层级不高,但作用很大,正能量满满。近年来,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精准结对帮扶3.5万户困难群众,筹集帮扶资金3.27亿元,惠及20多万人次。这个县有一个姓郑的村民是他们协会的帮扶对象。这位姓郑的村民丈夫在去世后,留下了她和70多岁的老母亲,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上有老、下有小,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四口之家,在享受了国家各项政策包括救助政策之后,家庭生活依然是十分困难。怎么办?协会得知了这个事情以后,迅速的将这个家庭纳入他们的帮扶范围,每年给予这个家庭12000元的资助。并且帮助郑姓村民找到了一份工作,每个月有2000块钱的固定收入。就这样通过一点一点的努力,协会不仅帮助了许多像郑氏村民这样的家庭走出了生活困境,也大大地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增强了他们的生活信心。平江县大爱平江扶贫助困慈善协会的事迹仅仅是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在“十三五”期间全国有9万多个社会组织直接开展了脱贫济困项目,投入资金达到1245亿人民币,受益对象超过1亿人次。这1亿人次中,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282.81万人次,社会组织参与脱贫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一片好评。

截至2020年底,全国社会组织共有89.4万家,是建国初期的2万多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80倍。我国社会组织广泛分布于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在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方面,各级民政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刚才纪恒部长的发布词也表明了这一点。归根到底说就是搭建了一座桥梁,一头是基层群众的需求,一头是社会组织的供给。民政部门的工作就是推动供需见面、自主选择、精准互动、依法运行。可以说,这是一座惠民之桥,它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这是一座健身之桥,它让社会组织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这是一座同心之桥,它让广大社会组织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先进政党,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与党同心同德社会组织前途一片光明。

中国新闻社记者: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中慈善事业发挥了哪些作用?并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如何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怎样发挥好第三次分配的作用,促进共同富裕。谢谢。

王爱文:

谢谢你对慈善事业的关注,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慈善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去年底,全国登记的慈善组织达到了9480个,净资产近2000亿。我们注册的志愿者已经达到了2.09亿人。慈善力量在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优抚、科教文卫、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抗灾救灾这几个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

在脱贫攻坚方面,慈善组织这几年每年用于扶贫济困的支出达到了500亿元。在生活救助,助医、助学、文化扶贫、消费扶贫,包括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慈善事业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特别是有效支持了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刚才詹部长讲的例子就非常生动,“大爱平江”项目前不久获得民政部授予的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获奖代表还在表彰会上作了发言和介绍。

在疫情防控方面,去年疫情防控过程中广大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累计捐赠的资金达到396.27亿元,物资达到10.97亿件,为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为全国抗击疫情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在今年,在救灾方面慈善力量发挥的作用也是可圈可点。上个月发生在河南郑州的特大洪涝灾害,社会各界包括慈善组织和红十字会,对河南郑州等地的资金捐助已达到83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的决策部署。前不久,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的明确要求。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主要方式,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补充,应共同发挥好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民政部将采取以下三个方面措施,进一步发挥慈善事业的第三次分配作用。

陈文俊:

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

中国日报记者:

民政工作涉及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事业发展取得一系列的成就。请问李部长,您对未来民政事业发展有什么样的希望和愿景?谢谢。

李纪恒:

你提的问题提的非常好。生老病死皆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有人类社会、有婚姻家庭,就会有民政工作。战国时期孟子就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为治理好国家的重要内容,《礼记》描绘的大同社会的图景,就包含着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疾废者皆有所养等民政工作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古人这些社会梦想已经基本实现,也昭示着我们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有条件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政工作将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以让群众拥有更高品质的生活为着力点,不断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民政制度和治理体系,持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希望,未来的老年人都能有尊严地养老,都能过上安心、静心、舒心的晚年生活,失能的老年人得到悉心地照料,幸福颐养不再成为一些老年人和年轻人的焦虑,老年成为人们期待的人生新阶段。

我希望,未来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保护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未成年人都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健康茁壮成长。

我希望,未来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从形式到内容到效果覆盖所有需要帮助的相对困难的群众,慈善成为社会风尚,志愿服务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充盈于天地之间。

我希望,未来的每一个城乡社区都环境优美、服务优质、生活便利、和谐安全,是人们休憩的港湾、温馨的家园。

我希望,未来流浪乞讨人员都有温暖的住所,都得到良好的照顾,都过上正常的生活,享受共同富裕的成果。

我希望,未来殡葬将成为传承逝者优良家风和良好品德,激励后代努力奋斗、贡献社会的文明载体,更好实现“逝有所安”。

我希望,未来全过程民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持续充分体现,每一个居民都依法有序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社会治理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我们的社会既和谐有序,又充满活力。

我希望,未来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成为党领导下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纽带,发挥好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我希望,未来我国行政区划设置与生产力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相匹配,地名传承中华文脉的功能充分彰显,群众对各项民政公共服务高度满意。

我想这就是我心目中未来的民政图景,我想大家也希望能看到这样的图景。各级民政部门将为此不懈奋斗,也希望全社会都来参与支持民政事业,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谢谢大家。

谢谢李部长和各位副部长,谢谢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

编辑:甘再松 审编:闫玉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