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机构不管大小,都需要用团队的理念来管理,更不能忽视团队文化建设。社工机构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团队文化,凝聚机构的核心力,提高服务效率,打造一支有温度、有责任、有情怀的“硬核”社工团队。那么,如何打造一支这样的社工团队呢?
把握一个团队核心,强化执行力
作为机构管理者,首先要思考打造什么样的社工团队,未来这个团队要承载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团队成员能做哪些事情、该如何去做等。因此,社工团队建设首先要确定团队核心,包括团队文化、团队公约、职责分工等要素,通过团队核心联结团队中的每个社工,提振团队的“精气神”,强化社工开展服务的执行力。在此过程中,机构管理者应根据情景领导理论制定团队公约,明确岗位职责,促进社会工作相关事务有序开展。应注意给团队成员创建个性化成长空间,因才设岗、因人设岗,让社工能够施展自身才能。
例如,笔者所在的社工团队通过集体共同商议,确定以“简单、尽责、高效、快乐”作为团队核心文化。同时,量体裁衣、适岗用人,对团队成员进行职责分工,分成3个不同的工作小组。根据新老社工搭档的原则,3个工作小组同时执行ABC岗制度,A岗为组长,是第一责任人;B、C岗为组员,是具体责任人。各组成员联动帮带,有主力军、有智囊团、有候补员,每个成员都能充分熟悉该组其他岗位业务,实现“一人多岗,一岗多能”,有效提高了团队整体的执行力。
为了增强社工对团队的归属感,笔者所在的社工团队还在机构主要办公地点设置了团队成员合照、团队核心文化语录、创新成果展示、机构大事记等内容。
注重构建支持系统,激发学习力
社工首先是一个“人”,而后才是一名社工。社工团队建设过程中,需关注到团队中每名社工的需求与期盼,并通过平台搭建、情感激励、制度建设等方式构建支持系统,增进社工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社工想学、爱学、乐学的动力。
例如,笔者所在的社工团队通过“清流讲堂”“夸夸我身边的社工”“社工考试我来谈”等形式,让团队成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擅长领域、业务优势等,分享和交流自己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体会与经验,彼此加油鼓劲。
笔者所在的社工团队还执行“周一晨会”,让每名社工就机构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建议等谈自己的想法,调动和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培养其主动思考、学习的能力。此外,笔者所在的社工机构还建立了“读书角”,编制了《内部管理制度汇编》《社会工作实务清单》等,通过流转借阅提升团队成员的理论知识和实务能力,实现“工作+提升”双赢。
注重“传帮带”,提升战斗力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念,也应当作为社工团队建设的核心思想。社工团队建设应注重“传帮带”作用,促进社工自身、伙伴、团队三方共同成长,培育和发挥社工的创新能力,多方面提升新进社工的战斗力。
笔者所在的社工团队非常注重“传帮带”作用,为新进社工举行师徒结对仪式。通过签订一份《师徒结对协议》、敬一杯拜师茶、送一份回礼、作一份期许等简洁而庄重的形式,让新进社工在专业、生活、项目、个案服务等方面都能得到“时时督导”,用行动和成果不断培养社工的主动创新意识。同时,依据“周、月、季、年”的培养节点,健全社工“传帮带”日常考核评价体系,发放《“导师帮带”社工学习记录手册》,主要记录帮带具体时间、地点、内容、阶段小结、导师评价等内容。同时,对导师进行年度积分计量考核评价,全方位考核导师带徒效果,考核优秀的导师和学员将纳入年度评优评先人员的“蓄水池”中。
由此,青蓝携手,逐梦前行,彼此促进,保障了团队整体的成长,产生了“1+1>2”的效果。
(作者系浙江省江山市“五水共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业务一组组长)
编辑:涂传博 审编:闫玉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