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上午,重庆市永川区中山路街道的小刘坐在修理操作台边,小心翼翼拆卸手机零件。他靠掌握这项“硬核”技能,生活翻开了崭新一页。一年前遇到志愿者时,身患残疾的他还在为生计发愁,既没有相对稳定的居所,也没有一项能自食其力的手艺。
小刘生活状况的改变源于永川承接的民政部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中的一次探索: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示范创建。2020年7月,永川在重庆市率先启动该项目试点。
什么是“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示范创建”项目?即政府以购买服务方式向从事社会救助的社工组织“输血”,并以此向救助对象“赋能”,破解政府在社会救助中存在的柔性不够、程序繁琐等“痛点”,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救助需要。
据了解,根据工作开展需求,项目引入“三位一体”的社工项目:“互助桥”项目重点在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天空眼”项目精准识别与多维度评估;“守护塔”项目实施精准、高效、温暖救助。
20岁的小刘就是该试点项目救助的一起典型案例。他左耳天生缺失,加之肢体四级残疾,在重庆某福利院生活11年。自愿离院回到老家永川后,在自食其力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直到被志愿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
“搜集一手资料评估打分为86分。”该项目一负责人介绍说,这项评估综合分析拟救助对象的收支、健康、自救能力等68项指标,分数越高表示救助越迫切。
救助行动开始后,项目人员通过构建的“一库六平台”进行精准匹配:先是从社区资源库中为小刘匹配出适合的住房救助,多方协同为小刘申请到公租房;运用资源库链接高校为小刘进行量身定制修理师的职业规划;小刘选择职业后,运用社区资源库链接到一家手机维修店,协同小刘最终找到一份工作。
同样,在“三位一体”社工项目“赋能”下,父亲病逝、母亲重病的小雷也获得精准救助,通过3方面的救助措施走出困境。
据统计,项目试点启动以来,一年多里,累服务超过5000人次,办理政府救助1800户次,链接教育、医疗等资源110万元,实现社会救助元素更多元。
“这是一条探索实施社会救助的新路子。”永川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社会救助重物质、轻服务,在救助目标上托底线、保生存,存在柔性不够、程序繁琐等诸多问题,亟需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同时,该项目也是永川区深化“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搭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机制,从而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体制机制。
编辑:涂传博 审编: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