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丨以社区基金统领慈善救助、社区治理

 时间:2021-08-26 09:10:12来源:中国社会工作

近年来,重庆市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坚持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公益融合发展,以社区阳光基金搭建综合资助平台,实施精准项目帮扶,推进“五化并举”共建“幸福家园”,探索出一条困难群众个性化帮助、救助、互助的新路。

全域化发动 让慈善大爱深入人心

石坪桥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搭建“一基金两基地”(即石坪桥街道社区阳光基金,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青年就业见习基地)综合公益服务平台,完善“1+7+N”(即1个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平台、7个社区社工室、N个邻里互助“睦邻氧吧”)社会组织培育管理服务体系,汇集各方资源创建全市首个街道层面的社会工作服务联盟。目前,街道联合辖区7个社区与社会组织建立联合劝募机制,以特色自治项目为引导,动员社区居民、爱心企业通过线上、线下募集,形成了“居民提议、社区倡议、街道组织、专业实施、社会监督”全域化参与体系。

2020年成立的社区阳光基金,整合春苗基金、黄素华基金、人大公益基金等共计约20万元的原始资金,通过市、区慈善总会定点帮扶资助、近50家商会爱心企业联合捐赠等方式汇聚公益资金150余万元,用于困难群众帮扶。中华慈善日、99腾讯公益日等慈善活动,辖区居民总计超过2万余人次参与,奉献关爱、互助自助蔚然成风。

石坪桥街道坚持因地制宜、协调八方的工作思路,逐步构建起民政搭台、资源整合、街道管理、社会支持、群众参与、项目包装、考核推进、试点先行的基金运管机制。

街道制定完善社会组织孵化培育、阳光基金管理办法和阳光基金项目资助财务管理指引等10多个文件,促进社区阳光基金规范化运营。以社区阳光基金为资金支持,通过开展社区公益提案大赛,将社区需求项目化,以“平台督导+专业社工+社区志愿者”的方式促进社区自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且成功引导九龙坡区健康宣教协会和老伙伴养老顾问服务中心等一批特色社会组织注册,解决了专业能力欠缺、项目质量有待提升、公益资源搭建不足等实际难题。

同时,街道还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为重点,引导孵化基地开展项目管理专项能力提升培训,利用“互联网+”技术,引入“多巴安线上教育平台”,为基金运营的工作人员开设菜单式的学习课程,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方式和多元的学习资源。

石坪桥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慈善互助共建“幸福家园”为工作目标,重点针对城镇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就业帮扶、助学助困、妇女儿童关爱、健康社区创建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探索建立以社区阳光基金为中枢的支持体系。

街道以社区阳光基金统领慈善救助、社会公益、爱心帮扶、社区治理等,积极对接“慈善幸福家园”平台,建立公益慈善爱心档案,围绕群众需求开发公益提案,以个性化项目实现精准化服务,近年来在困难救助、社区居家养老、困境儿童关爱、精神健康康复、未成年人帮扶等领域开展公益服务项目120余个,每年预算资金总量达100万元。

同时,街道还引入正道项目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化管理,实现了对社会工作项目立项、执行、评估的全流程、可视化监测,保证了财政资金的高效、合理、合规使用,也保证了关爱服务项目的持续性。

石坪桥街道一直重视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制度,以社区党委为核心,以社区社会工作室为阵地,以“党建+慈善工作”为抓手,以实施慈善帮扶项目为载体,聚焦困难群众服务需求,联动社工、社区、社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公益慈善五方资源,通过入驻社会组织牵线,与汉海慈善专项基金、爱德基金会等共同开展服务项目,引导制定慈善互助公约,建立社区阳光基金民生台账,实实在在为居民办好事,为群众解难题。

同时,街道还提出“1768”一起来吧,活力自治,共建共享发展理念,深化“五社联动+公益慈善”融合创新,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石坪桥街道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借力慈善公益和志愿服务持续实施城镇居民精准扶贫行动,重点聚焦城市社区特殊人群开展精准化服务,及时回应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做到服务内容精准、细分,服务方式更多元。

重庆市社会救助基金会城市困难群体心理健康服务“春和计划”、市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试点服务、家-校-社三方协同共育等一批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项目相继落户辖区。社区教育服务、社区治理创新、社会化管理、“一老一小”服务品质提升四大板块项目,累计为辖区100位老年人、68名困境儿童开展角色适应、慢性病管理、环境融入、职业规划等服务1000余人次,对50名社区矫正人员开展了法律普及、就业帮扶、生活习惯调整、情绪管理等服务,帮助10名社区矫正人员成功就业。

街道还注重“互联网+慈善”新模式,发挥“公益宝”数字慈善优势,在公益宝平台已有5个公益项目上线,试行“1768·志愿汇”积分系统,激活社区认领创建工作,形成石坪桥志愿服务磁场。

编辑:涂传博 审编: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