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云南省民政厅印发《云南省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建站方式和标准、主要服务内容、实施步骤及工作要求等。
云南省乡镇(街道)社工站的建站思路如何?人员如何配备?场所怎么设置?资金如何保障?开展哪些服务?一起来了解一下。
建站思路如何
根据《实施方案》,云南省将按照“一年覆盖、两年规范、三年提升”的工作思路,于2021年6月底前实现全省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打通民政政策落地“最后一米”,切实加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打造高质量“云岭社工”特色服务品牌。
人从哪儿来
在建站方式和标准上,《实施方案》要求以现有乡镇(街道)社会救助助理员、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为骨干,积极吸收符合条件的各类服务人员,组建乡镇(街道)社工站。实际操作中,乡镇街道直接聘用的社工、社会救助经办人员、乡镇街道残疾人专职委员、儿童主任等,合同期内可按程序纳入乡镇(街道)社工站统一管理使用。
人员能力怎么提升
据了解,云南省将通过五个途径提升社工站人员的能力。一是直接招聘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各级民政部门通过主动要人、留人,让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实现从毕业到就业的无缝对接;二是通过出台激励办法,鼓励社工站工作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三是进行能力培训;四是进行专业督导;五是高层次人才引进。
培训方面,云南省通过乡镇社工站建设调度培训会,对全省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重点解决“怎么建”的问题;社工站建成后,将实施省级福彩公益项目,投入资金200万元,组织开展全员额、系统化、专业化培训,全面提升社工站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着重解决“怎么干”的问题;后期,还将投入资金200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建社工站建设专家、督导团队,对全省1414个乡镇(街道)建站工作进行全程督导,着重解决“怎么干好”的问题。
场所怎么设置
《实施方案》明确,依托乡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社会事务办、民政服务机构等现有的场所设施,为社工站提供必要的办公场地和服务场所,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办公用品,统一悬挂“社会工作服务站”标牌。
同时,《实施方案》要求社工站以党建为引领,建立规范的运行流程和管理标准,制定管理制度,探索研究制定服务准入、评估办法、督导培训等相关配套制度。
资金如何保障
《实施方案》还要求各地要通过福彩公益金、财政支持等多种渠道,按照每个乡镇(街道)社工站不少于2万元的标准,提供场所布置、办公及服务设施配备等资金。
要积极统筹整合本级民政各个领域用于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积极推动社工站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各县(市、区)可按照当年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中总支出的5%以内安排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积极引导社会公益慈善资金支持基层社会工作服务,探索建立多方投入机制。
开展哪些服务
《实施方案》规定,乡镇(街道)社工站围绕民政重点工作,主要开展社会救助、为老养老、儿童关爱保护、社区治理、社会事务等领域的专业服务以及引领志愿服务。
社会救助服务方面,推动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经办过程中的政策宣传、对象排查、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建档访视、绩效评价等工作,为社会救助对象开展照料护理、康复训练、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
为老养老服务方面,推动完善社区居家养老为基础的服务网络,开展留守、空巢、高龄、特困老年人巡访评估、生活照顾安排、精神慰藉、家庭关系协调、社区参与、智能技术运用、咨询服务、危机干预、资源链接、社会支持网络建设、权益保障、安宁疗护等服务。
儿童关爱保护服务方面,推动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家庭随访和对象核查评估;未成年人保护监测预防、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工作;对儿童家庭及监护人开展监护法制宣传、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隔代教育能力建设;对学校和社区做好适龄儿童“控辍保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良行为预防和干预、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关爱服务等工作。
社区治理服务方面,协助基层群众强化民主理念、掌握协商方法、合理表达诉求,推动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同时,协助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开展搬迁群众的社会融入,推进集中安置点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困难家庭的支持、关爱和互助体系服务。
社会事务服务方面,协助开展残疾人、殡葬、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婚姻家庭辅导、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情感关怀、心理疏导、资源链接、权益维护、社会支持网络建设、救助照顾等服务。
引领志愿服务方面,协助推动构建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联动平台,推动建立“社工+志愿者”服务机制。提供志愿服务领域专业支持,协助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志愿者动员、招募、培训、使用、服务记录与证明等志愿组织内部管理,帮助志愿服务组织开展资源整合、服务规范、品牌创新等工作。
编辑:涂传博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