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路街道社工站:“因地制宜、精细服务”的成长之路

 时间:2020-12-08 23:54:02来源:新湖南新闻

以社区整体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以“需求导向+资源整合+项目化”运作的服务模式。2019年,长沙市天心区城南路街道社工站在湖南省“禾计划”的乡镇(街道)社工站项目的的启动下应运而生。近两年的时间里,城南路街道社工站积极作为,发挥社工专业优势,以项目化的形式推动站点服务。整合资源,多方联动,共建“健康、快乐、活力、互助、创新”的社区。

因地制宜,讲好长沙“老”故事

“这里是南倒脱靴巷,街名与一历史有关,传说东汉末关公战长沙时......”在城南路街道社工站的组织下,老党员刘叔叔带领社区的儿童青少年们走街串巷,找寻隐藏在老街旧巷的老地名、老故事。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城南路街道社工站特色项目“城南印象”文化保育传承项目正式“打怪升级”为2.0版——“城南故事”文化传承项目。

城南路街道属于天心区老城区市中心,标志性建筑、老街旧址众多,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社工了解到,除著名建筑外,社区的孩子们对街道的历史文化了解得少之又少。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老街旧迹和埋藏在老人们心底里的老故事逐步淡出了年轻一代的记忆,传统历史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城南故事”文化传承项目结合老城区有机更新,从文化保育、传承入手,立足历史文脉、城市肌理,在点上找记忆、巷上找味道、面上找风貌。

“城南故事”座谈会,邀请社区居民讲述“老”故事。朱沁 供图

社工发展社区老党员为志愿者,走街串巷、拜访居民、征集旧物、记录故事、校园宣传。鼓励呼吁广大居民和儿童青少年传承文化记忆、爱护传统文化。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老人获尊重,孩子受教育、文化得传承”既带动社区老人的积极性,使孩子们增强文化自信,也促进居民对城南路街道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精细服务,助力社区治理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社会治理做了富有深刻内涵的表述,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城南路街道社工站积极响应号召,打造“城南580”居民自治项目,不断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和基层居民自治,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做好专业服务,架起基层政府与社区居民的连心桥。

社区“妙韵乐”乐团表演结束后与社工合影。谢颖 供图

社工站参与到社区治理过程中,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专业的服务手法,在社区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为纽带和契机,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状态和社区面貌,进一步激发社区居民的潜能,激发出社区居民的潜能,实现社区内部的优势整合,带动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活力。社工作为社会协同和社会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社工站根据前期调研情况,从社区整体需求和发展出发,针对居民需求运用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提供个性化社工服务。81岁的孤寡老人彭娭毑认为邻居欺负她无依无靠,经常偷她家水电,邻里关系恶劣。社工运用尊重、接纳、倾听等专业技巧,与案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疏导其愤怒情绪,澄清非理性的表达和需求。经过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后,社工协调案主与邻居之间的关系,邻居自愿承担案主水电开销,签订邻里和睦协议,缓和邻里关系。

党建引领,促志愿服务发展

作为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社工站既是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平台就应该有效地将社会工作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将党群服务中心作为社工站重要服务载体。因此,城南路街道社工站有两个办公场地:一个是街道的党群服务中心,另一个坐落在熙台岭社区的党群中心。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将社工站建在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工站采用“1+1+2+1”的模式(即1名督导+1名项目主任+2名全职社工+1支专家队伍),受民政局、街道的指导和监督。结合“需求导向+资源整合+项目化”运作的服务模式,为社区居民搭建交流互助平台。

党员社工为服务对象代购物资。谢颖 供图

党建引领,社工助推,志愿服务深入社区,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中。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城南路街道社工站密切关注街道辖区内困难群众的基本需求,积极开展相关服务。与此同时,社工站联合街道、社区,联动优秀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参与到抗疫行动去,全力守护社区居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通过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构筑起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城南路街道社工站的工作正稳步推进,如同禾苗一般逐渐成长壮大,未来城南路街道社工站将继续做好社区居民的服务载体、强化社会工作的专业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社工服务水平,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

编辑:甘再松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