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镇社工站建设,看看深圳怎么做!

 时间:2020-11-12 09:17:54来源:中国社会工作

改革试点放眼新时代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既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信心与勇气,又有甘为“拓荒牛”的进取与勤勉。2006年民政部在深圳召开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吹响了深圳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号角,自此,深圳在构建社会工作人才、服务、管理体系上进行全面探索,取得了众多行业领先优势。但深圳从来不是一座墨守成规的城市,它敢于自我剖析,直面“痛点”和“盲点”。就在深圳社会工作发展突破瓶颈阶段,迎来了广东社会工作改革试点的春风,深圳积极落实《关于做好广东社会工作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工作部署,在10个区(新区)10个街道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以下简称“街道社工站”),这是深圳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又一探索,是民政部门履行主责主业,打通民政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一米”的新尝试。

在各街道社工站建立初期,社工站都遇到了“三问”:社工站是做什么的?社工站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有何区别?社工站是异军突起还是人员烦冗?新生事物的诞生总是伴随着质疑声,迫切需要改革试点的精准定位给出答案。深圳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摊子够大、领域够广、服务够多,但服务的深入度与对底层群体的回应不足。而街道社工站改革试点的出现,其平台定位于一个纵向统筹、横向连接的专业社工民生服务枢纽型平台,集党社联动、专业服务、政策倡导、资源整合为一体,打破现有服务模式中的机构壁垒、部门壁垒和岗位壁垒,能聚焦于社会弱势群体,关注养老、困境儿童、残障康复等民生“兜底”服务,实现深圳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从“大而全”向“大而全且小而精”转型。

服务民生兜牢底线

打造专业服务的枢纽平台,实现“1+N”联动效应

街道社工站在诞生之初,就是要将其打造为综合性、协调性、枢纽型服务平台。枢纽平台建设就是要在党建引领下,依托街道社会事务科的指导,联动街道工会、团委、妇联、综治等职能部门,将辖区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志愿者组织、社会公益组织、慈善基金会等服务机构纳入平台,实现多部门跨机构跨团队合作,打破现有服务开展的机构和部门壁垒,由单一战线服务向联合战线服务转化。经过统一协调,优化配置资源,街道社工站建立“1+N”联动机制,实现需求、信息、资源、人力互通,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枢纽平台打造,推动社会工作服务高效节能。如,宝安区石岩街道社工站倾力打造了宣传资讯平台、服务资源平台、个案管理平台等,实现各方资源互通有无。

打造专业服务的枢纽平台,彰显了我国集中力量干大事的社会制度优越性。对于城市困弱群体的帮困服务,单纯依靠个别化力量,难以达到根治贫困的效果,因而需要提供立体式帮扶,才能在扶贫道路上治标也治本。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服务中,在街道人员密集、重点防疫的区域,在抗疫物资和人员紧缺情况下,街道社工站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快速反应,紧急调配资源,集中力量攻克难关,充分显现综合优势。这种优势对街道社工站进一步聚焦民生,助力贫弱群体走出困境有极大裨益。

建设六大资源库,为专业服务提供不竭动力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社会工作服务同样也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整合优质社会资源就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保障和不竭源泉。深圳各街道社工站建立后,首要任务就是搜集区域内优势社会资源,绘制社区资源地图,形成社区服务导向报告。

一是建立政策资源库,掌握现行社会福利政策导向和实施细则,精确满足服务对象需求;二是建立信息资源库,精准掌握各社区内孤寡老人、孤残儿童、残障人士等群体的基本信息和需求清单,方便专业服务的精准对接;三是建立服务资源库,通过走访调研辖区企业、基金会及社会组织,盘活社区资源,并进行分类分析,方便社工服务随用随取;四是建立项目资源库,结合公益项目创投大赛、街道民生微实事项目评选等,把贴近民生需求、可操作性的项目选入街道社工站项目库;五是建立案例资源库,街道社工站面对的困弱服务对象都具有个别化差异,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老致贫的个体比比皆是,社工通过建立资源库,在差异化个案中寻求同质的介入方案,运用群体效应争取更丰富的服务资源;六是建立人才资源库,深圳社会工作发展十余年,各街道都储备了较为丰富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但要解决困弱群体的脱困问题,单纯依靠专业社工是不够的,因此应吸引更多技术型、教育型等公益人才参与到扶贫济弱中,为服务群体赋权增能,让其掌握重返社会、自力更生的技能,真正实现助人自助。

全面摸排精准调研,建立分类分级动态管理机制

街道社工站精细调研,精准建库,实行服务对象动态化管理的举措。社工们通过“扫楼”、探访、座谈、问卷调查、焦点小组等方式,全面准确地掌握重点服务对象的具体信息,实现弱势群体信息建档全覆盖,做好贫困人员与特殊群体的识别,采用分级分类管理的手段对服务对象进行信息化、精准化、动态化、数字化的服务跟进,实现精准帮扶。如,南山区蛇口街道社工站建立了弱势群体信息管理系统,借助区级智慧化、数字化服务管理平台,通过对信息动态更新,全面及时掌握服务对象情况;盐田区海山街道社工站对辖区所有老年群体进行排查,按能力等级和问题严重程度进行四级管理与服务跟进;罗湖区翠竹街道社工站对辖区低保人员、“苔花家庭”(失独家庭与残独家庭)、特殊儿童与长者进行分类评级和动态管理。

开展点线面体系化服务,回应问题凸显服务成效

在精准的需求调研基础上,街道社工站通过对服务对象的类型、需求及问题进行分类,建立“个性+共性+紧急性”的三维一体服务方式,分层分类分级介入,通过体系化的服务更有针对性地回应不同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确保服务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一是针对个性化的特殊问题和需要,通过开展个案帮扶、个案管理等方式,为服务对象提供适切帮助。如,龙华区观湖街道社工站采取“疑难个案会诊室+能量空间”的形式;罗湖区翠竹街道社工站建立N个政策帮扶小组,“社工+支部党员+特殊家庭”结对子,包干到人、包干到户,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二是针对服务对象的共性需求,以小组或项目化运作方式,建立服务对象之间的联结,更有效地整合资源为相关群体提供帮助。如,宝安区石岩街道社工站创建了深圳市首个街道未成年人保护站,通过项目化运作推进“未保站”工作;福田区香蜜湖街道社工站针对智力残障和精神残障女童研发了“守护春蕾·童伴成长”项目;盐田区海山街道社工站建立三级关爱梯队,开展高龄老人助养计划的特色项目。三是建立公共危机应对机制,针对紧急性的危机事件,如自杀、家暴、自然灾害、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危机,采取紧急介入措施,积极响应,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如,坪山区坪山街道社工站提供危机干预“三位一体”服务并制作“安心热线”工作手册;福田区香蜜湖街道社工站接到自杀及暴力伤人的个案后,通过紧急介入消除危机;龙岗区平湖街道社工站帮助重病自杀倾向“五老”老人重拾美好生活信念,助力离家十五载的危重症轻生群众平安返乡;宝安区石岩街道社工站建立疫情期间流浪人员分类施救流程等。

深圳街道社工站经过一年多的改革试点实践,摸索出了一条既能适应已有的体制又能弥补已有服务不足的本土化专业发展路子,渐进式地巩固和深化了服务效果。

编辑:涂传博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