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构建广州社会工作“六个发展”格局

 时间:2020-11-09 19:33:52来源:广州社工

近年来,在民政部、省民政厅的关心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构建“六个发展”格局,大力加强社会工作,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项目运作、专业服务、法治保障”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一、强化党建,引领发展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领导是引领社会工作发展,开创社会工作新局面的根本保证。只有始终坚持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筑牢思想基础、行动根基。一是强化思想引领。深入开展社工行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探索建立党员“微课堂、微教育、微课本”教育矩阵,落实境外社工督导备案审核制度,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开展季度社工行业意识形态分析会,确保了社会工作正确政治方向。二是强化组织引领。成立市社会工作行业党委,先后成立116个社工机构党支部、36个社工站党支部,实现符合条件的社工机构党组织应建尽建。实施“强基前列”工程,深化党建强、服务强“双强”行动,开展“组织共建、阵地共享、活动共办、队伍共训、难点共解、品牌共创”的社工行业红联共建行动,固牢战斗堡垒。三是强化服务引领。坚持把党建工作贯穿于社会工作服务全过程,推进党建工作入政策文件、入组织章程、入评估指标、入行业标准、入社工项目,开展203个党建服务项目、“一月一主题”党建活动,合力打造“广州社工红棉守护行动”党建服务品牌。

二、健全法制,规范发展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坚持法治化建设是促进和规范社会工作服务,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水平的基本保障。只有不断加强制度创新,才能有效补齐经验缺乏、制度缺失等发展短板,切实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才能为社会工作规范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加强法制建设。率先在全国出台首部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广州市社会工作服务条例》,出台《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工作的意见》《广州市社工服务站(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管理办法》等40余份制度文件,全方位加强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机构扶持、服务购买、评估监督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二是加强机制建设。实施“社工+”战略,构建社工服务站与社会工作专项服务项目互为补充的“综合+专项”专业服务平台机制,落实“一社区一社工”工作制度,建立203个镇(街)及村(居)社工站,购买14个社会工作服务专项,实现镇(街)社工站全覆盖。出台《广州市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广州市实施“社工+慈善”战略工作方案》,推进“社工+慈善+志愿服务”融合工作机制建设,依托社工站设立203个社区慈善捐赠站点、203个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站点,培育94个社区基金、2200多支社区志愿服务队伍、103万名社区志愿者,打通资源壁垒,深化融合发展。三是加强标准建设。出台《广州市社会工作服务指导性规范范本》《广州市社工服务协议范本》等,推动司法、禁毒、青少年等多领域社会工作规范发展。建立《广州市社工站服务质量标准》《广州市社工服务站公共防疫应急服务规范》等,全面提升社工站服务质量。指导市社会工作行业协会出台《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会员自律管理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建立自律管理委员会,实施失信会员黑名单动态管理,提升行业自律水平。

三、加大投入,保障发展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坚持构建多元筹措的资金保障体系是当前社会工作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持续不断加大投入,建立可持续的资金投入保障体系,才能破解社会工作“婴儿期”自身造血功能弱的发展难题,保证其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财政投入。将社会工作纳入广州市国民经济与发展规划,将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截至2020年,广州市、区两级财政累计投入33亿元,为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出台政府资金支持社会工作发展的资助政策,采取一次性资助、以奖代补、专项补贴等方式对优秀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社会工作教育培训、评估评价、交流合作、研究宣传等给予经费资助。二是加强社会支持。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组织和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资金、场地和其他资源支持,鼓励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接企业、社会组织等法人的社会服务项目。截至目前,通过多方募集累计整合社会资源近5亿元,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逐步形成了公共财政支撑、社会资金支持的社会工作发展多元化保障体系。三是加强项目购买。出台《广州市社会工作项目目录管理办法》,建立2020年广州市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目录,优先将老年人服务、妇女儿童服务、青少年服务、残疾人服务、禁毒社工服务等10个领域共计65个项目纳入目录管理,涉及司法、教育、公安、卫生、工、青、妇等多部门,每年定期向社会征集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并公布,实行动态更新管理,不断推动社会工作在更宽领域、更多部门、更大范围发挥专业作用。

四、建强队伍,支撑发展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社会工作的发展离不开一批高质量、多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支政治过硬、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明显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当前和今后社会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持续加大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人才培育、人才使用和机构建设力度,着力打造一支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专业人才队伍,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一是提供继续教育支持。制度化抓好领导干部培训,每两年举办一次专题培训,累计培养了近3000名熟知社会工作、支持社会工作的领导者。规范化抓好管理及督导人才培养,每年投入100万元,累计培养了3名国家、省社会工作领军人才、500名本土督导人才、800名管理人才。常态化抓好一线社工培养,每年投入200万元,累计培训一线社工达10万人次,持证社工约2.1万人,为社会工作发展积蓄了专业力量。二是提供社工岗位支持。大力开发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推动20个民政事业单位编配了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岗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直接聘用、购买岗位在民政、司法、禁毒、医务、工青妇残等领域开发了1.3万个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主动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三是提供政策激励支持。将社会工作者纳入紧缺工种和人才引进职业(工种)序列,将优秀社会工作人才纳入广州高层次人才认定序列,符合条件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可申请认定为“广州市优秀专家”“广州市青年后备人才”,享受资料津贴、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等,支持有突出贡献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政议政,营造“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社会工作发展环境。

五、深化服务,聚焦发展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推动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改革创新,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为做好民政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州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贴民生需求,紧盯兜底保障,紧扣“三个聚焦”,不断优化调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和方式方法。一是聚焦社区治理。把社会工作纳入社区治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文明创建等各项重点工作之中,按照“谁有优势谁主导,其他各方联动参与”的原则,以社区为平台、居委会为枢纽、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工人才为骨干,创新建立优势主导型“三社联动”机制,形成“三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积极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协同解决老旧小区电梯加装、环境整治、居家改造、停车纠纷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近3.4万个。二是聚焦困难群众。出台《广州市社工服务站服务清单指引》《关于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兜底保障社工服务的方案》等文件,引导社工服务始终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聚焦民政主责主业,调整优化社工站“113X”服务模式,建立社工站服务清单,突出做好低保低收入对象、特困人员、留守老年人、独居孤寡老人、困境儿童、贫困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社工服务,按照“一人一档”建立起全市六类特殊困难群体服务台账,每月服务六类特殊困难群体4.3万人,全市社工站年服务群众超400万人次,助力织密织牢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安全网。三是聚焦应急服务。认真梳理总结社工介入5·12汶川地震、4·20雅安地震、山竹台风等社会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经验,建立健全了广州社工应急队伍和应急响应机制,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发生以来,全市71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利用社工站、专项项目服务点开通237条“广州社工红棉守护热线”,为困难群众提供疫情防控、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累计投入专业社工12万人次,线上线下服务超350万人次,充分彰显了广州社工的责任担当。

六、加强研究,创新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只有始终旗帜鲜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求真务实加强社会工作理论、政策和实务研究,借助高校、行业组织、研究机构的智力优势,不断总结发展经验,转化研究成果,才能为社会工作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一是加强理论创新。积极打造理论研究新高地,定期与中国社会工作学会联合举办中国社会工作广州研讨会,学习借鉴先进做法,梳理总结本土实践经验,借助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理论、政策和实务研究,加快探索符合新时代特征、体现社会发展需要、契合人民群众需求的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路径,将实践优势上升为理论优势,不断增强社会工作发展的前瞻性、科学性、实效性。二是加强实践创新。不断优化本土社会工作实践发展模式,完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体制,创新探索“项目购买+岗位购买”相结合的新路径,广泛拓展服务领域;加强理论指导,进一步研究深化“社工+慈善+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机制,优化社工服务体系,增强服务领域、服务对象、服务内容聚焦性,提升服务精准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推动广州社工本土实践发展再上新台阶。三是加强科技创新。要适应大数据和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创新探索“互联网+社会工作”发展思路,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夯实信息化管理基础,打造一个集数据采集、信息公开、服务评估、监督管理为一体的“广州市社会工作智慧管理平台”。发挥大数据分析功能作用,创新社会工作行政管理,辅助决策分析,实现社会工作大数据的深度整合与共享应用,促进社会工作资源的供需对接与合理配置,有效提升社会工作智能化水平。

新时代需要新担当,呼唤新作为。广州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十四五规划关于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要求以及民政部加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精神和省实施社工“双百工程”的部署要求,在更高起点上,以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广州社会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编辑:涂传博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