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平湖市“三四四”工作法推进镇街道社工站建设

 时间:2020-07-17 08:28:43来源: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为进一步为镇街道社工让渡发展空间,务实社工项目落地生根,助推镇街道社工行业快速发展。今年以来,浙江省平湖市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整合资源,围绕“设施完善、制度规范、功能多样、服务专业”的目标,积极探索“三个到位、四个整合、四项机制”工作法,深入推动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力争年内实现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全覆盖,探索出一条平湖特色的“本土+”社工站发展道路。

1、“三个到位”,力求高站位谋划

一是认识到位。市领导对社工站建设高度重视,将此列入社工委年度重点工作和对各镇街道绩效考核内容;并在社工委全体会议上提出“年内实现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同时,市民政局领导带队一行20余人赴海宁考察社会工作站建设工作,就社会工作站的建设运行、长效管理和作用发挥等方面进行参观学习。二是行动到位。由市民政局分管领导带领科室人员对全市各镇街道进行实地走访,全面了解各镇街道“三社”服务平台运行及社工人才、项目开展等情况,现场指导各镇街道社工站建设规划方案。在此基础上,又召集各镇街道具体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就社工站建设中难点、创新点、疑惑点进行了分析讨论,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要求。三是落实到位。在学习考察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平湖社会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关于推进全市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的意见》,对办公场地、人员配备、规章制度、功能定位等作了进一步明确,并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同时,确定基础条件比较成熟的独山港镇和林埭镇作为试点,先行探索建设社工站的“平湖模式”。

2、“四个整合”,力争高标准建设

一是整合场地。根据“相互融合、相互独立、相互支持”的建站宗旨,将社工站建设与现有的镇街道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和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相结合,要求有相对独立的展示空间与内容,配备专门的三室一厅(即个案工作室、小组活动室、社工室及多功能厅),并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挂牌、统一服务窗口、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服务标准。二是整合机构。引导各镇街道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明确一个社工站运营机构,鼓励有条件的进行民非登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或委托社工机构进行实体运行,设置合理的组织架构和内部职责分工,推动社会化、专业化运作。三是整合人员。依托各镇街道现有社会组织培育平台运营机构配备人员(基本1-2人)和社救、优抚服务项目社工(各镇街道至少2名),明确每个镇街道社会工作站设站长1名(由镇街道社区办主任或民政助理兼任),对社工站的工作负全责;副站长1名(由承接运营机构具体负责人担任),负责落实社工站人员管理和项目运营等,服务团队专职工作人员配备不少于4人,其中持证社工不少于3人。四是整合项目。统筹整合辖区内社工项目信息发布、立项、督导、评估服务及人才培养,依托现有开展的暖巢行动、困境儿童帮扶、长者照料等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重点关注辖区内困难家庭、孤寡老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因地制宜提供专业化服务,推动形成平湖特色的镇街道社会工作站“1+1+N”服务模式,即1个基础项目、1个品牌项目和N个创新项目。

3、“四项机制”,力推高质量发展

一是社工督导机制。依托平湖市社会工作协会建立的由9名资深社工和专家组成的社会工作督导专委会,采取“1+1”挂钩联系制度,由1名督导专委会专家联系一个镇街道社工站,加强社工专业指导。同时,建立社会工作专业督导人才库,推进本土社工督导转型升级,推动形成“一线社工-督导助理-本土督导”的人才梯队。二是人才培养机制。启动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增能计划,为社工站运营团队和项目服务社工开办“智创营”,开设能力提升课程,增强服务意识和实操技能。同步引导现有社工机构从事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明确运营机构新招录社工两年内必须持证。目前,全市现有持证社工达1800多人,民办社工服务机构21家,本土社工督导22名。三是购买服务机制。持续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社会工作站建设和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实施,提供多元化社会工作服务投入机制,确保社工站高效、有序、规范运转。2019年度,平湖市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经费达到2100多万元,其中镇两级社会工作服务平台项目经费267万元。四是绩效评估机制。加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评估监管,制定专门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实施办法,对评估的主体、内容、方法、程序进行规范明确,并连续4年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从完成情况、服务满意率、组织能力、人力资源、财务状况、综合效能等方面评价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成果,有效促进了专业社工机构的高质量发展。

编辑:涂传博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