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童文平今年41岁。今年,是他在杭州庆丰社区当社工的第三年。
他武汉大学硕博连读6年,博士后6年,期间在上海、杭州的科研机构短暂工作。
童文平说,科研是我的梦想,所以他有整整12年都在实验室。
但2018年12月,他转换人生跑道进了社工队伍。
今年疫情爆发的3月,他翻墙救下一名八旬大伯,受到媒体瞩目。
“我应该是国内基层社区学历最高的社工。”童文平说。
对此,有人点赞,也有很多人质疑:这么高学历做基层工作,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是也是一种浪费?
“别人看我都很奇葩,我觉得挺好。”董文平顶着一头茂盛微卷的头发,忽然笑起来,“我做博士后没有发表论文、没有当上教授,但做社工,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就感和意义。”
1】博士后“超长待机”,杭州考社工补录进入
庆丰社区在小河边,童文平的工位靠窗户,能看到一片夏日的草木葱茏。
“能做这个岗位,我还是替补队员呢。”他笑。
童文平29岁生命科学博士毕业,到上海、杭州的科研单位当过助理研究员,之后进入武汉大学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别人取得博士后一般花2年,他超长待机了6年。
“在实验过程中,我有自己感兴趣的发现,所以花多少时间我都要完成,就好比你看到前面有很好的风景,你必须往前走,停不下来。”童文平说,在这条路上,很多人申请科研基金,在国际知名期刊发文章,留校当教授,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但他就一直痴迷课题:“就是我内心强烈的梦想,我没有精力再写论文或者管别的事情。”
课题完结后,2017年,他向西湖大学投了简历,但没有下文。
当时在杭州转组织关系时,他第一次接触到社工这个职业,“助人为乐令人快乐”。恰逢西湖区正在招社工,他决定试试,了解到是3个人竞争一个岗位的程度,他还特地参加了一个短期培训班。
面试时,他抽到一个题目:小区里有很多小孩放暑假没人照看,你怎么办?
“我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什么先宣传安全教育,然后组织相关活动……自我感觉良好,最后总分第5或是第7名,记不清了,总之没有被录取。”
结果过了一个多月,可能有人放弃,他接到一个电话,问还愿意来上班吗?
“为什么不呢?”
40岁的童文平,最终通过补录进入灵隐街道庆丰社区。具体做就业管理工作,同时还是社区网格员。
“第一个月虽然拿到手3800元钱,但我很喜欢和居民打交道,这工作挺好,后面工资也提上来了。”童文平显得挺满足。
2】翻墙救下大伯的成就感,和发论文做教授一样
童文平经常要去自己负责的网格走访,一路上,他步履轻快,频频和认识的居民打招呼。因为这份热情和细心,今年3月12日,他做了一件很勇敢的事情。
那天中午,童文平给社区老人斯公望送饭。敲门很久没反应。老人86岁了,一个人住,董文平心里有了警觉。他赶紧联系斯老家的保姆。保姆说昨天第一天来,下午给老人做完饭就走了,今天上午也来过一次,见敲门没人应电话没人接就走了。
“老人不开门也不接电话,太反常了。”面对紧闭的大门,童文平越来越不安。电话征得老人女儿同意后,他果断借来一张梯子,翻进一楼的院子,发现老人家门也反锁了,赶紧拨打110和119求助,最后消防人员打开了大门。
“我们进去找,最后发现老人摔倒在卫生间里。”医生现场初步判断,老人有可能是中风。“幸好我有个信念,坚持进去了。目前老人在良渚一家养老机构休养、康复。”现在回想起来,他还有些不平静。
老人退休前是大学老师,儿子在德国,女儿在上海。他认识老人是疫情排查的时候。当时天正下着雨,斯老无法外出买饭,正着急时,童文平刚好打来一通询问电话。得知老人情况后,他把自己的盒饭送到老人家。
捧着温热的盒饭,斯老很感动。第二天上午,他手里紧紧捏着一封信来社区,“这是给社区的一位小伙子,戴眼镜的,我要谢谢他!”不等工作人员回话,老人放下信就走了。
这是一封感谢信。正在大厅的社区主任俞峰疑惑地打开了信封,里面整整齐齐地摆着50元现金和折好的信纸。
大家这才知道童文平和斯老的故事。
“杭州博士后社工翻墙救人。”通过媒体报道和网络发酵,童文平忽然“走红”。
斯老的女儿至今很感谢他,“小童一个武大的博士后,成为年轻一代的社工,我觉得这是一种情怀。”
3】在杭州没房没车,到底什么是工作的价值?
童文平当社工准确的时间至今是一年半。
现在在杭州,他没房,有一辆电瓶车。
办公室里说起这个,同事们都不相信。“我不需要这些,也不想为这些事情烦恼,我家里条件还可以的。”
究竟什么是工作的价值?
每天在社区,面对一些具体而微的事情,董文平说感觉充实,快乐也来得简单。“在实验室做实验是服务抽象的人,做社工是服务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无论做哪个,我都觉得有价值。”
“社工就是多面手,我也是。”他发了一条得瑟的朋友圈,图片是他同事在修电表。
前几天下大雨,庆丰社区八号大院门口积水深,社区主任背起居民“过河”,社工帮居民挪车……他拍了个视频,配文“庆丰的累,有点儿醉”。类似这样的工作点滴,他会饶有兴致地记录在一个专门的视频账号里。
4】社区书记:一开始怕留不住
灵隐街道公共服务办的相关负责人告诉小时新闻记者,现在灵隐街道在岗社工共计95人,其中博士1人就是童文平,此外还有硕士2人,本科67人。近年社工招聘的学历要求,起步就是本科。因为鼓励社工本土化,住在本社区、有社会工作师资格证等,都是聘用的加分项。
“居民家里炖着菜却忘了关火,只要是关乎老百姓的事情,无论大小,社工都要管。”所以招聘考察的重点是处理和群众关系的能力,比如矛盾纠纷调解,应急事件处置等综合协调能力。
童文平救下独居老人,就是一个优秀的应急事件处置范本。
“当时区里招来一个博士后,我第一感觉就是怕留不住。”庆丰社区的吴书记说,后来她发现这个年轻的博士后工作很认真,对居民很热情:“身上有一股乐天派的气质。前阵子去做垃圾分类,他徒手就能干起来,非常负责。”
确切地说,博士后的背景在工作上有什么不同?
吴书记马上提到,疫情防控前期,童文平负责卡口机动顶岗。当时很多外籍人士返杭,要向他们讲解防疫政策,他一口流利的英语,真是派上了大用场。
“那都是我做科研时,每天阅读十几本学术期刊练就的英文水平,没想到在这里发挥了价值。”
有个女同事这样评价童文平,“社工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事业编,做服务居民的工作,他有一种搞学术的单纯和认真,简单和纯粹,这就显得很珍贵。”也有的同事说了大白话,“他是个大好人。”
童文平有个13岁的女儿,读初二,“1米7的高个子,成绩不错,体育很棒”。
“我从不对她的学业有过高要求,也不规划她的人生,自由自在吧,我自己也是这样。”童文平说。
编辑:涂传博 审编:GJL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