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妇女群众就业、生活、聚集方式日益多元化,新领域、新业态、新阶层、新群体(简称“四新”)中的女性占比越来越高,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张家港市惠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妇联应运而生(以下简称惠邻社工妇联)。这也是张家港市南丰镇第一个“四新”领域社工机构妇联组织。
惠邻社工作为专业的社会组织机构,2017年就已承接南丰镇永合社区依法履职事项、行政事项,其中就包含妇联条线工作。作为妇联组织的“新生力量”,惠邻社工妇联在加强“四新”领域妇联组织建设的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与永合社区妇联携手服务社区妇儿,以妇女儿童的需求为导向,强化“专业社工+爱心义工”双工联动模式,推行“三维阶梯式”服务理念,促进服务特色发展与社工专业优势有机衔接。同时,通过个案、小组、社区三大工作方法进行专业化服务,改变传统的活动式、运动式的工作模式,引入项目化、实事化服务,在让妇女儿童常受惠、普受惠、得实惠的过程中,壮大基层妇儿组织的服务功能及社会影响力。
01
发挥志愿效应,激发社区治理活力
“社区养宠,首先要……”“要想解决高空抛物问题,最主要的是解决……”在惠邻社工开展的楼道议事会上,社区女性居民争相发表意见。“我们本身就是居民,我们遇到的问题都是身边的日常琐事,交给我们自己来处理,更有利于深入解决。”南丰镇妇联执委、惠邻社工朱玉华笑着说。
早在2018年,惠邻社工联合永合社区妇联积极推进基层妇联组织建设,排摸社区优秀女性人才,选优配强妇女议事队伍,成立 “合女士”妇女议事团,让妇女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创新“3W”妇女议事法,拓宽妇女议事渠道,提升社区治理有效途径;完善“三面”工作法和“五步”议事法,推进“四美”创建成效。
在此之上,惠邻社工、永合社区妇联还以挖掘“妇女能人”资源、建立“妇女能人”数据库、搭建服务平台为抓手,为发挥“妇女能人”效应创造条件;成立张家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巾帼志愿服务——南丰镇永合社区微队,其中包括9支巾帼志愿服务队,每支队伍负责人均为社区女性骨干及社区女能人,负责队伍管理,组织开展各类巾帼志愿服务活动。
社区妇联组织在惠邻社工专业性的协同推进下,构筑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居民协商平台,依托“不做路人甲”楼道议事会,完善“社工为引导、服务单位为支撑、居民组织为核心、居民广泛参与为基础”的社区治理难题破解机制,深化“多网合一、多员融合”,打造社区工作联动“一张网”。
02
坚持需求导向,深化服务项目增能
“社会妈妈,谢谢你,我会努力变得更好!”“现在疫情如此严重,社会妈妈还来看望我们,给我们送口罩、消毒水,真的太感谢了。” 在永合社区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有的是社区工作人员,有的是社工,又或者是个体户、家庭主妇……虽然有不同的职业和身份,但她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称呼——“社会妈妈”。
近年来,由惠邻社工妇联号召集结的“社会妈妈”们与社区15名困境儿童采取“一对一”的形式结对帮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会妈妈”们还入户困境家庭探访,并推出线上亲子微课堂系列,用双手传递温暖,给困境儿童无微不至的关爱。
惠邻社工妇联与永合社区妇联携手,通过“重点+特色”“共性+个性”服务形式,架起与社区、妇儿沟通服务的桥梁。一方面培育社会组织,一方面以项目化运作推进服务,截至目前,共开展10余个项目,社区活动140场,个案20余个。项目推进过程中,妇联组织纵向扎根更深,横向发展生机勃勃,不仅构建了妇儿互助网络,还让女性增能,促进女性个人成长,增强了社会支持网络。
03
开展个案服务,探索介入系统模式
“小朋友现在比以前开朗多啦!她都主动要求参加社区活动了,最近学习成绩也在进步。”开展个案服务的吴社工在电话里跟案主家长交流说。
吴社工口中的“小朋友”之前由于自身智力存有一定缺憾,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学校生活中缺少与朋辈群体的交往,其家长对此比较担忧,希望寻求专业帮助。吴社工介入后,邀请案主参与社区活动,增加其与其他同辈群体的沟通交流。通过引导与带领,案主能够主动参与活动,主动表达感受。在活动结束后,案主对于改善当前现状也表现出较大的意愿。
通过调研,惠邻社工妇联发现社区的求助者还有很多,为此成立了个案小组,以有需要的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运用个性化的工作方式,增强其解决困难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下阶段,惠邻社工妇联将紧贴妇女工作新要求,整合多方资源,结合社会工作的行业特点开展好妇女工作,在打造妇女“温暖之家”的同时,带领妇女以新形象、新力量参与到新时代建设当中。同时,作为社区治理的“半边天”,惠邻社工妇联将更好地联合社区妇联,运用专业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社区妇儿的生机和活力,打通社会治理“毛细血管”,激活社会治理“末梢神经”。
编辑:涂传博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