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孤残儿童 社工一直在路上

 时间:2018-11-08 09:22:33来源:中国社会报

我是2012年10月份考入山东省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的。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我满怀憧憬地来到潍坊市儿童福利院,渴望实践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孤残儿童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到儿童福利院后,得知这里的孩子们大部分都是因为有残疾被父母遗弃的,他们有的是肢体残疾,有的是智力残疾,复杂的心情涌上心头。2012年单位里有10人左右已经考取社会工作专业资格证,截至2018年,单位里已经有30多人持有该证,持证社工大部分分布在康复、养护、医疗等岗位,而且岗位上的社工主要是针对院内的个别儿童开展个案、小组等服务,并没有真正地将社工理念运用到全体儿童的服务上,服务并不均衡。

2017年民政部出台了《关于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的指导意见》,指出各地民政部门要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救助管理机构通过开发设置岗位、购买服务等方式配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福利院积极探索如何开展儿童福利机构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2017年5月以来,我们通过去广东、深圳、上海、宁夏等各地进行考察学习,引入了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安置服务模式,采用个案管理的方式,主要由专业社工对入院儿童开展全人、全过程的服务,成立了由康复师、特教老师、医师、社工师、养护老师组成的跨专业评估小组,提出适合儿童的安置模式,包括机构内安置、家庭寄养、类家庭安置、国内外收养,并对儿童的安置提出康复、特教、医疗等措施,社工对安置服务的过程进行跟踪,并帮助儿童寻找收养家庭或者寄养家庭,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及时对儿童的社工服务进行观察、评估。其中对2017年7月以来新入院的20名左右的儿童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安置意见。

在工作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为弃婴小新(化名)寻找新生家庭的经历。小新在被收养的时候大概十岁,他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这里就是他的家,而且和兄弟姐妹、护理员阿姨的感情非常好。当得知自己要进入到新的家庭时,他非常不舍,社工找他谈了几次话,但是他还是有心结,害怕到了新的家庭中,爸爸妈妈会不喜欢自己,害怕自己很难融入新的生活。在小新的收养父母来接他的那天,他坐在福利院的大厅长椅上大哭不肯离开,社工及时进行介入,给予他安慰并开导他:“我们也非常舍不得你离开,你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欢乐,我们大家都非常喜欢你,福利院永远是你的家。现在爸爸妈妈来接你了,你可以进入到自己的家庭,爸爸妈妈会对你非常好的,他们非常喜欢你,会陪你学习,陪你游玩,陪你去看世界,我们为你高兴,这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希望你能过得快乐。你想回来的时候,可以随时回来找我们……”一番细心的开导后,小新擦擦眼泪,望着站在远处的爸爸妈妈,心情平静了许多。除此之外,收养后的跟踪访问也是社工的工作之一,我们也多次和他的收养父母通话,及时了解他的近况,小新上学了,长高了,长帅了,过得很幸福。

另外,社工积极参与到院内开展的“党建+社工”的活动中,积极参与到残疾康复服务项目中,参与制订社会工作服务的方案,助力党建,开展丰富多彩的“微心愿”等主题实践活动,为儿童实现心愿。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儿童福利院的社工会继续秉持“博爱、清廉、规范、开放”的办院理念,努力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为服务孤残儿童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儿童福利院)

编辑:涂传博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