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记者获悉,国际知名的动物学领域Top期刊《Zoologica a》刊发了采集自浙江台州和舟山的海洋昆虫新物种——中华二叉摇蚊。齐鑫表示,根据观察浙江沿海发现的中华二叉摇蚊显示,其每年出现在夏初或者早秋,大规模羽化期大约两周。
中新网台州4月12日电 (见习记者 范宇斌 通讯员 朱凌飞)12日记者获悉,国际知名的动物学领域Top期刊《Zoologica a》刊发了采集自浙江台州和舟山的海洋昆虫新物种——中华二叉摇蚊。
据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晓龙博士介绍,该物种为摇蚊科的一个新物种,最早由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齐鑫在2012年首次在舟山群岛的西闪岛上发现,此后多次在台州三门县的海水养殖鱼塘里大量发现该物种。
齐鑫告诉记者,这种新发现的海洋昆虫,其形态特征、运动方式,以及生活环境都与已知的摇蚊科种类差异很大。“它为了适应海洋环境的生活,虽具退化翅,却已丧失了飞行能力,只能在水面进行滑行。”
此外,中华二叉摇蚊的交配方式也十分有趣。林晓龙介绍道:“雄成虫能在水面快速滑行,并与其它雄成虫战斗,获得与静止于水面上的雌成虫的交配机会。”
据悉,相对于全球已知的百万种昆虫而言,海洋昆虫才区区几千种。海洋昆虫常常具有特异性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以适应恶劣的海洋环境,最为常见的海洋昆虫为双翅目及半翅目的昆虫。
基于分子系统学研究,林晓龙表示,中华二叉摇蚊为二叉摇蚊属下面的一个新种,隶属于双翅目,摇蚊科。考虑到该物种的祖先幼期生活在淡水,他推测该海生物种的形成可能在1900万至2900万年前,其祖先类群适应了海水的生境,产生出特异性的形态结构以应对恶劣的海洋环境。
齐鑫表示,根据观察浙江沿海发现的中华二叉摇蚊显示,其每年出现在夏初或者早秋,大规模羽化期大约两周。“我们推测它的幼虫能在海水中生活,是理想的海洋水产经济动物(如海水鱼、青蟹等)的开口饵料,我们将对该新物种作进一步研究。”
编辑:廖玺娇 审编:jun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