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哺乳动物考古深化三峡生态研究

 时间:2018-09-13 19:56:02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曾江 通讯员赵坤影)近日,重庆师范大学武仙竹教授科技考古团队发表了关于“重庆丰都瓦啄嘴遗址的小哺乳动物”的研究成果,介绍了瓦啄嘴遗址考古出土的11种小哺乳动物化石。据研究人员介绍,中华苏门答腊兔的发现,与该研究团队此前在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发现的小褐菊头蝠等标本一起,构成了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延续至明代的小哺乳动物生存证据链,证明三峡低海拔区域曾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区。这一结论为揭示旧石器时代以来三峡地区立体地貌特征和复杂气候环境,提供了重要研究资料。

武仙竹告诉记者,小哺乳动物考古是重庆师范大学科技考古团队近年来倡导的科技考古新概念。通过筛选法、水洗法,从考古现场提取小哺乳动物遗骸,再结合古生物学和动物考古学,对发现的小哺乳动物标本进行动物种属鉴定、古动物群生态研究、古动物群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研究。小哺乳动物考古在关于人类历史演进和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是有待大力开展的考古研究新领域。

武仙竹教授科技考古团队运用小哺乳动物考古技术,在三峡地区古生态环境研究、三峡区域历史特点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例如,确认了三峡河谷在地史上与金沙江热带峡谷一样,是热带季风气候向高纬度间断分布的“飞地”;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延续至明代早期,三峡峡谷一直保存有一定面积的热带季风气候区: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三峡古人类已经在垂直高差数千米的山地里,开展以小哺乳动物为重要生活资料的经济生产。

编辑:廖玺娇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