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amp#9642我为新疆代言| 野生动物保护者初雯雯:它们是远距离家人

 时间:2018-05-03 23:38:26来源:新疆晨报

人物:

初雯雯

年龄:

24岁

身份: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

个人成绩:

15岁至18岁,主导并参与项目《乌伦古河流域蒙新河狸秋冬季生境因子选择及社区保护意识调查》,并凭借该项目参加“第二十六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取得国家二等奖;21岁协助央视拍摄《这里是新疆》纪录片,并在纪录片中介绍了新疆珍稀物种蒙新河狸;22岁在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两期节目中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阐述保护它们的意义;23岁和搭档成立了瞳之初自然影像工作室,决定和团队用影像记录的方式,向人们阐述不一样的自然世界。

新疆晨报讯(文/记者 赵梅 图/视频/初雯雯 提供)2岁就被父亲抱着去野生动物保护区,7岁自己收拾行囊帮父亲在野外填写监测数据,15岁开始主导参与一项关于蒙新河狸的项目研究,23岁成立专拍野生动物的影像工作室。她就是新疆女孩初雯雯。

从小就跟野生动物一起长大的她认为,野生动物就像她远距离的家人,“不能够亲近,却是心中最为重要的存在,它们受伤,我心疼,看它们过得好,我就会很开心”。

从小就和野生动物成了朋友

24岁的初雯雯,出生于阿勒泰市,现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二年级。近日新疆晨报记者致电初雯雯时,她刚从卡拉麦里保护区回到阿勒泰市的家里,“我正在保护区进行野生动物的调查研究,这是我研二要完成的一项研究课题,清晨和傍晚光线好的时候,恰好还可以拍摄搜集一些野生动物影像资料。”她说,这样可以将学业与爱好兼顾,是她理想中的生活状态。

初雯雯对野生动物的这份挚爱,来自父亲对她的影响,父亲初红军在新疆从事野生动物研究保护已有30年。“在我两岁的时候,我爹就抱着我去野生动物保护区,带我亲近自然,亲近野生动物。”初雯雯说,开始父亲是因为工作繁忙,基本没时间回家跟她玩,于是利用工作方便带她出去看看野生动物。没想到时间久了,培养起了她对它们浓厚的兴趣,“我可以读懂它们的眼神,从它们的眼神里看到真正的、来自自然的那种善良。”

初雯雯的童年和别的孩子不太一样,7岁,她学会了写字,开始跟着父亲的团队去野外工作,“一边帮他填写野外监测数据,一边可以跟着他看野生动物。”她说,经常跟着他翻过一座座陡峭的山去寻找盘羊,看盘羊在求偶期打架,顶着炙热的太阳,去卡拉麦里保护区找野放的普氏野马,或者蹲守在乌伦古河河岸,观察河狸宝宝储存越冬的食物。

为了培养她野外独立生存的能力,父亲给她准备了一个大大的双肩包,里面装着水和口粮,GPS、风速仪、摄像机照相机镜头等。让她自己背着那些装备,必须跟上团队速度。就这样,初雯雯慢慢习惯了野外工作的节奏,练就出了挽起裤腿敢下冰河水,爬起山来赛过年轻向导的个性。

心疼黄羊、野马受伤害

每年节假日,她除了跟着父亲一起进行野生动物调研外,还经常跟父亲参与野生动物救助行动,“跟他一起扛过黄羊尸体,测量过遇难黄羊数据,为幸存的野生动物们投放过饲草。”

和野生动物相处久了,初雯雯逐渐把它们当做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就像远距离的家人一样,它们受伤,我心疼,看它们过得好,我就会很开心。”

一匹叫古丽的野马,是初雯雯看着出生,又给它取名、野放。小古丽每天在卡拉麦里平原上撒欢,累了就靠着妈妈躺下,“我通过望远镜都能感受到它的呼吸,我以为它能一直欢乐成长下去。”她说,可是它四个月大的时候发生了车祸……

在家办起野生动物“残联” 收养火烈鸟和跳鼠

在阿勒泰,初雯雯还有一个称呼——“野生动物残联主席”,当地人都知道她喜欢收养伤残野生动物。

多年来,她收养过多少伤残野生动物,自己已记不清楚,“有些没能活下来,有些养好伤之后,就放归自然了,有些家里放不了,送到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了,也有的彻底失去野外生存能力,就留在了家里。”

近两年,家里曾收养过三只彻底失去野外生存能力的动物:缺了半只脚蹼的火烈鸟、瞎了一只眼的红隼和只有三条腿的跳鼠。红隼近期恢复体力之后,已经被送去猛禽救助中心。

火烈鸟是初雯雯两年前救助的一只迷途鸟,当时正值寒冬时节,这只火烈鸟迷途来到阿勒泰市阿拉哈克乡盐湖边,又饿又冷,还冻掉了半个脚掌。初雯雯和搭档把它救了回来,取名为“烈烈”。

他们在办公室给它营造了一间温暖的房子,小心翼翼地给它处理伤口,从外地找来特制配方,喂养它。就这样,故乡在热带地区的烈烈,在他们的照顾下存活了下来。

如今,烈烈在初雯雯和搭档的悉心照料下,早已完全恢复健康,但是初雯雯一直为它无法重返故乡而忧心。

“两年前它迷途阿勒泰的时候,只是个‘小朋友’,从来没有跟爸爸妈妈走过迁徙的路,所以它不认识回家的路。”她说,烈烈的“家族”迁徙路线也不经过新疆,“它们只有迷途的时候才会经过新疆,所以它回家的希望很渺茫。”无奈,初雯雯取得有关部门许可后,把烈烈长期收养在了家里。

跳鼠点点和烈烈的遭遇雷同,它的家恰好在一个工地下面。去年六月,施工挖掘中工人发现了它,当时它的双腿骨折,一节腿骨戳出身体。初雯雯得知此事后,迅速托人把它从阿勒泰送往乌市做了截肢手术,并从此当起它的“妈妈”。

她用针管给仅有拇指大的点点喂奶,买了一个毛绒小袋子给它当窝。她走到哪里都提着这个袋子,它饿了,她就用随身携带的温水给它冲奶粉,它拉了尿了,她就用棉签沾温水给它擦屁股。

现在,点点在“妈妈”的抚养下已经长成了一只大跳鼠,它和初雯雯已成了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

保护野生动物 大家都该来参与

经历得多了,初雯雯慢慢发现,保护野生动物,仅靠少数人的力量并不够,应该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而且仅从科研角度谈保护也不够,应该让野生动物接地气,让更多人了解它们,让人们明白它们存在的意义。

2015年,初雯雯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野生动物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央视节目组的关注,他们找到她做了《这里是新疆》的纪录片。在这部5分钟的纪录片中,初雯雯向观众介绍了国内稀有物种——蒙新河狸和它栖息的生存环境。

2016年,在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两期节目中,初雯雯再次向观众介绍了黄羊、普氏野马、蒙新河狸等物种,她在演说中呼吁:“一个物种的生存情况,可以很好地代表它所处的生态环境的现状。每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而生态环境持续的恶化,会引起地球的大洗牌。”

从节目走出来之后,初雯雯一直在反思,自己还能为野生动物做点什么?

她发现,野生动物的影像资料似乎更能感染公众,加深公众对于野生动物的认识和喜爱。于是,2017年11月,初雯雯和搭档成立了以拍摄野生动物纪录片为主的自然影像工作室,即瞳之初自然影像工作室,决定通过镜头让人们了解野生动物、亲近野生动物,“人们看不见的动物和景色,我们用镜头记录下来展现给他们看。”

近期,初雯雯正在跟最强大脑选手、自然观察者王昱珩合作出版一本关于野生动物及自然类的科普书籍。另外,她还在拍摄一些新疆特有物种的纪录片,偶尔也参与一些自然科普教育的活动,带领孩子们去亲近自然,给他们讲述野生动物的故事。

名词解释:

蒙新河狸,分布在阿勒泰乌伦古河流域的旗舰物种,它的家族数量在流域内只有162窝,600只左右,它们比大熊猫还要珍贵。但是,二十多年来,它的种群数目却一直没有太大的增长。

初红军、初雯雯等研究人员发现,限制其种群数量发展的原因是:河狸在乌伦古河流域的数量已经接近饱和,成年的河狸已经很难找到栖息地,如果想让它们种群数量有所增长,人们必须努力改造出更多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

编辑:唐仁凤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