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活动给公益组织带来的思考

 时间:2021-08-23 11:52:51来源:公益爱心网

最近几天,参与灾后重建的不少公益组织凯旋而归,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救灾活动中,不少组织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奔涌而来,源源不断。他们发现,洪水将人们的家割裂成一座座孤岛,孤岛又彼此相连。当地人都在贡献出自己的资源,和外界近50亿元的爱心款物以及数以万计的救援队相呼应。

这次救灾激发出的各界爱心和力量不仅仅能用在此次救灾上,也能为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大能量,帮助更多困难的人。但这些微小的善意需要社会组织好好维护。如何维护正是最大的难题,社会组织的救灾思路必须从“慈善”转向“公益”。

社会组织筹钱管钱都是一件很烦琐的事,但这个事不能慢,钱一到账,就以最快的速度批出去,从那一刻开始,我们的财务组、宣传组、本地组全都动起来了。但比筹钱更难的,是把钱花好。而在救援过程中,最难的同样是寻找受灾地被忽略的声音。

像救生艇这类救援工具,一直是灾区最为重要的物资。那时,也是前方及时与后方反馈,后方紧接着就与爱心企业沟通,筹到了钱,第一时间买下救生艇送到当地。

这些信息反馈到后方,企业看在眼里,越发觉得自己可以出一份力。值得关注的是,受灾地区这份激发出的善意和互助精神,恰恰是社会组织要好好守护的东西。

慈善是一种施舍捐赠,而公益一直致力于通过连接人与人,促成更好的社会。在河南,大家看着源源不断的物资和社区互助,觉得热血沸腾,然而,在救灾同时,他们也发现,这份善意需要借助科学、公开、严谨的方法用起来,不然就会导致资源错配、资源乱配现象。

一旦社会组织没有实现“有效”“公平”“透明”,就会对公益精神的培育形成反作用。社会组织救援的响应速度、内部信息的畅通度都需要提高,才能更有效地将各方力量连接起来。

编辑:chengfang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