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乡镇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站建设观察

 时间:2021-02-22 11:29:31来源:民政专题

贵州是中国脱贫攻坚主战场,2019年底,贵州全面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2020年,在贵州省民政厅的支持下,64个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站落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设街道,助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贵州首批乡镇社工站试点为何选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设街道?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站如何筹划、建设?搬迁群众生活有什么改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破解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之难

搬迁是手段,过上幸福生活才是目的,贵州全省上下探索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妙方。“民政在易地搬迁贫困群众、特殊群体的后续帮扶中能够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贵州民政人心头。

“易地搬迁安置点贫困人群多、社会救助对象多、老人和留守儿童多。以我们街道为例,辖区人口2900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5895人,其中低保对象10314人。他们的基本生活有政策保障,但急需新生活适应辅导和其他方面的关爱帮扶,可街道、社区人手有限,能力不够。”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文忠直言。与此同时,新设的街道、社区,新起的楼宇,来自各村各寨的新居民,各种“新”让社区治理备受考验。

2019年下半年,贵州省民政厅筹划建设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破解易地搬迁安置点面临的‘新’难题,正是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可以发挥优势的用武之地。”省民政厅慈善社工处负责人说。

贵州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意见》中将建立社工站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内容。2020年3月,贵州省民政厅下发《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设街道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站项目实施方案》,联合团省委印发《关于组织动员基层志愿者参与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站工作的通知》,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全省6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设街道全部建立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站,由社工机构组织运营,引入专业社工+志愿者,以优化民政服务为切入点,为搬迁群众提供社会融入、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关爱、社区治理、社会事务等方面的服务。

深圳龙岗区龙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运营铜仁市碧江区正光街道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站。社工发现从山村搬迁来的孩子交通安全意识薄弱,专门为孩子们开展了交通安全嘉年华活动。

服务站怎么建、谁来做、做什么

有好的规划才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贵州省民政厅明确了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站怎么建、谁来管、谁来做、做什么的问题。

怎么建、谁来管?省、市、县民政部门和承接主体各负其责。省民政厅全面统筹,从省级福彩公益金中安排1600万元专项资金补助站点建设,负责购买服务招标工作;开展培训、督导、年度评估等。市级民政部门制订配套方案,指导县级民政部门制订实施计划,对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进行监督评估。县级民政部门与承接主体签订协议,统筹实施本区域内项目,协调街道为站点提供办公场地和设备。承接主体建立各项管理制度,根据居民需求和服务协议开展服务。

谁来做?向全国招募社工机构参与服务站建设是一个大胆创新。“贵州的专业社工和社工机构数量有限,我们以开放姿态面向全国,把优质资源引进来,把站点建好、把服务做好,同时带动和提升本地社会工作发展。”省民政厅慈善社工处负责人说。经过资格审查、专家评标等流程,16家省外机构、12家省内机构入围。另一个创新,则是与团省委协调,每个站点引入不少于两名“贵州省万名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层项目”的志愿者,与社工协同作战,形成“社工引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工”的局面。此外,社工站建设引入“社工黔行”品牌,还与“三区”计划、“牵手计划”项目对接,与“儿童之家”“日间照料中心”衔接,实现社工站项目最优化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最大化。

做什么?在社会工作部分,重点为搬迁群众开展社会融入服务,疏导不良情绪、开展关系调适、增强脱贫信心、链接就业资源、重构社会支持网络,同时为社会救助对象、老年人、留守儿童等民政重点服务人群开展社工服务,并协助街道、社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志愿服务部分,推动建立“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培育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服务站的定位或目标分三个层次,首先是提供专业服务,满足居民普遍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其次是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培养发展基层社会工作人才,最后希望在社区治理方面有更大作为。”省民政厅慈善社工处负责人介绍。

2020年7月9日,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瑞濠街道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站落成启动。

破题从搬迁居民融入新社区开始

4个月前,遵义市希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督导韩竹带着社工来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茶源街道时,社区里一片冷冷清清。

“人与人之间不怎么来往,老人们在楼下一坐就是半天,互相不说话,我们打招呼也不理。”韩竹说,“村民们搬到城镇住上楼房,熟人社会成了陌生人社会,老人们不种地不养鸡了无所事事,电磁炉、卫生间不会用,儿童几乎没有交通和居家安全意识……”

一个多月的需求评估,让社工们很受触动,必须帮搬迁群众真正安下家。服务就从环境适应和社区融入入手。

社工首先协调出一个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人可以在这里聊天唱歌看电视,参加社工举办的各种活动。韩竹说,让社区变热闹、让老年人不孤独只是开始,“帮助老年人适应环境、面对身份转变更重要。社工上门探访一名独居老人,发现家里停电两三天了,老人以为跟住寨子一样停电很正常,不知道找人修理。我们就要做政策宣讲和生活培训,让他们知道有事了去找谁。”

如今在茶源街道,下午的广场舞让社区热闹起来了,山歌对唱活动缓解了布依族老乡的“乡愁”;来老年活动中心聊天唱歌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在“四点半”课堂,孩子们作业有人辅导,还可以参加有趣的社工活动……居民们知道有事了找社区,热心的志愿者也慢慢多了起来。

对于搬迁居民来说,要彻底拔除穷根,还得有生计有收入。在铜仁市碧江区正光街道,深圳市龙岗区龙祥社工服务中心的社工针对青年居民的就业需求,帮助居民规划开展临时“地摊经济”,并从长远着想,组建了居民就业交流互助平台,链接深圳人力资源公司,对接用工与求职需求。

在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庄勇看来,除了协助搬迁居民进行“身份适应”,社工还应帮助居民进行“社区公共服务适应”,并带动少数民族搬迁居民做好文化传承与发展。

“虽然建站时间不长,但在搬迁居民社区融入、社会支持网络搭建和老年人、留守儿童关爱方面的服务成效已经显现。按照计划,激发搬迁群众脱贫信心、提升发展能力、促进居民和睦、链接就业资源、重建生计等方面的服务正在或即将展开。我们也同时在总结经验,逐步将社会工作服务覆盖更多安置区,推进在全省建立乡镇(街道)社工站。”省民政厅慈善社工处负责人说。(记者:闫薇张燕)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九峰街道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站,遵义市希冀社工中心的驻站社工为社区的留守妇女开展兴趣小组,教授她们制作手工。

编辑:chengfang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