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次学术年会在沪隆重举行

 时间:2017-11-20 22:18:59来源:腾讯教育

第三十次学术年会现场

11月18、19日,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次学术年会在上海隆重召开。本次学术年会的主题是“公平·优质·多样——面向未来的中国基础教育”。来自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相关领导,以及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近2000人参加会议。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出席年会开幕式并发表讲话。他强调,教师是发展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提供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教师队伍建设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二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三是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四是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王定华希望,中国教育学会能够继续紧紧围绕定位,充分发挥学会优势,立足服务教育教学、着力支持教育改革、聚焦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者、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探路者、国际教育学术的引领者。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致开幕词。他强调,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教育发展水平已跨入世界中上行列。他指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热切期盼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且发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是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坚持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重点包括:一是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不动摇;二是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是要主动应对教育改革发展新挑战,如改革高考(精品课)招生制度、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探索STEAM教育。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贾炜在讲话中表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他认为,伴随科学技术发展,基础教育需要面对三个新议题,分别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该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应对?全球化时代,如何向学生讲好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需要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贾炜认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发展必将呈现出多元化、互融性的特点,势必对我国本土文化带来影响和冲击,如何抵御其他文化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是基础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时代挑战和重要课题。

精锐教育创始人兼CEO张熙在致词中表示,现代化教育已经可以通过一定的科技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力,尽力消除教育不公平,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当下基础教育改革重点是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应更为多元,以有效回应更高层次、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念鲁主持开幕式。杨念鲁介绍,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是一次综合性的学术盛会。大会汇聚全国基础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校长和教育工作者,共同研讨、探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实现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一次盛会。

18日上午,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褚宏启作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历程、经验与模式”的主旨报告。大会日程安排,19日下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将作“教育现代化与未来教育形态变革”的主旨报告。

为广泛交流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教育学术研究,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建设,本次会议还围绕大会主题,设置了一场嘉宾访谈、两场主题对话、12场分论坛以及15场微论坛。与会的百余位教育专家就各个论坛主题,深入研讨,呈现和分享了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还举行了2017亚太地区教育创新文晖奖颁奖仪式。该奖项旨在表彰亚太地区在教育创新发展方面做出杰出贡献、通过开展教育创新改善教学质量的教育工作者或教育机构,鼓励在改善教学质量方面持续的探索与创新。来自柬埔寨的“超越边界教师培训”项目、马来西亚的“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发展的360方案”项目、泰国的“泰国南部冲突地区以母语为基础的可持续多语言教育教师培训”项目获得2017年文晖奖荣誉奖。来自中国的“教师专业发展·CMC教育模式下的乡村教师培训”项目、菲律宾的“为21世纪培养有责任的东南亚杰出教师”项目成为2017年文晖奖获得者。

19日下午,会议还将为荣获2017年度论文奖作者和优秀组织奖获得者、2017中国教育学会最具影响力微论奖作者以及2017中国教育学会优秀特约观察员颁奖。

本次年会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上海精锐国际教育集团承办。中国教育学会召开第三十次学术年会,来自全国的教育工作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中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的新特征和新使命。

编辑:彭淑仪 审编: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