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力量加速推动公益社会,上市公司或成“排头兵”

 时间:2017-09-13 00:01:52来源: 新华网

“创是一种信仰,富是一种力量”,这是现代企业追求的创富精神。今年以来,以国内企业为主导带动的一波又一波公益活动热潮,再一次证明,以责任为核心的信仰驱动下,这样的力量、这样的精神,将为社会带来怎样积极且又深刻的改变。

今年7月,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公布了捐赠60亿元的慈善计划。同月,面对湖南省严峻的洪涝灾害,国内企业踊跃捐钱捐物,让灾区群众在无情的天灾面前感受到了人情社会的温暖。8月,泛海集团正式启动2017年“泛海助学行动”,共捐赠5亿元。而在九寨沟遭遇地震侵害后,新希望等大批企业在捐献的同时,也纷纷启动救灾机制,集合力量参与救灾。而进入9月,在这个包含了“中华慈善日”的月份中,企业发起、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更是到达了高峰。阿里巴巴发起“95慈善周”,带动1亿人参与公益,腾讯启动“99公益日”,联合合作活动配捐6.09亿元……

一直以来,来自企业与市场的力量都是推动国内公益慈善事业的主力军,统计显示,我国社会捐赠的70%都是来自企业。正是在企业积极投身的带动下,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发生巨大变化——由政府主导向民间力量转变;由少数慈善组织为主向公益服务多样大发展转变;由少数人向人人参与转变;由个人行为向组织化制度化的现代公益事业转变;由分散、单一形式向专业、高效、透明、联合转变。

不仅如此,在新理念、新工具、新消费习惯的带动下,公益服务的形式与内涵极大的被丰富了。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更是将公益与千万人群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了一起,让公益的变得触手可及。

而这,也是在商业活动的推动下,由企业通过市场行为完成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财富来自社会,归宿也是社会”,这是现代社会的财富观。尽管不可否认的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数十年中,国内社会的一些价值观、财富观,以及对待公益慈善事业的态度,有过迷茫、走过歧路,但近些年,已经走出偏激的误区,重新回归到一条传统情怀与现代观念融合的正确发展道路中。

在这样的进程中,那些以“创”为信仰,掌握着“富”的力量的企业及企业家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反过来看,正是由于积极财富观、公益观在社会中的确立,将“优质企业”标准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与力度,企业对社会、区域发展贡献程度,以及企业通过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而获得美誉度的高低紧密结合。这也使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被不断推高,而越来越多有关社会价值的内容也被增加进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理念追求之中。

2017年5月18日,金融界(http://www.jrj.com.cn/)发布《2017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创富报告》,首次将履行社会责任纳入了上市公司评价体系,将吸纳就业、纳税、工资、分红等企业的付出进行量化体现,获得了来自社会与投资者的一致认可。其后的市场走向也说明了履行社会责任对于企业的重要性:那些在《创富报告》中因在社会履责方面成绩优秀而排名评价靠前的企业,其经营状况良好,股价节节上升,企业价值得到了市场的肯定。

当然,需要看到的是,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首要的一点是确保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履行其对股东的企业责任。在这一点的基础上,解决就业、关爱员工、与环境和谐发展、推动行业进步产业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都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了这些,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才是有意义的行为。近年来,上市公司对外捐赠等公益行为日益规范化,各上市公司纷纷出台对外捐赠管理制度,包含了自愿无偿、权责清晰、量力而行、诚实守信等各方面内容,进一步贴近现代公益事业的常态化、制度化、透明化特点。

从统计来看,近年来上市公司参与公益事业的步伐不断加快。根据对上市公司公告的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9日,2017年共有33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了34条各类形式对外捐赠公告,9家上市公司成立了公益慈善基金。而2016、2015、2014三年,则分别只有26家、12家、8家企业发布捐赠公告,成立的公益慈善基金为3家、2家、2家。这一方面是由于今年2月企业所得税法修订,明确企业捐赠超出利润12%的部分可以在以后三年内继续在税前扣除,另外更重要的,也是由于重责任、重声誉,乐捐好施、泽被乡里的商业氛围,已然在社会中与企业家群体中蔚然成风。

创是一种信仰,富是一种力量。担当是信仰的支柱,实践是力量的来源。看到这股力量、传播这股力量、推动这股力量,带来的,也许就是不一样的明天。

编辑:彭淑仪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