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社区矫正:“高墙外”的心灵救赎

 时间:2019-08-06 20:43:46来源:浙江新闻网

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服刑人员,人却不在监狱;他们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却时刻要接受各种约束和规范,他们就是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是对犯罪行为较轻的对象实施的非监禁性刑罚。今年以来,乐清市社区矫正对象实际在册1022名,其中缓刑875名,假释106名,暂予监外执行41名,接受法院、检察院、监狱等部门委托审前社会调查302件。乐清市司法局以治本安全观为指导,从社区服刑人员入矫那一刻起,便巧打“温暖牌”,通过心理矫治、帮扶解困、走访慰问等多种形式打开社区服刑人员的心扉,让他们早日回归和融入社会。

搭起“连心桥”

近日,社区服刑人员林某来到淡溪司法所接受心理测评,淡溪司法所副所长余忆对其进行一对一地询问了解,给林某建立了资料信息档案,并给他“私人订制”了矫正方案。“每一名社区服刑人员在入矫初期便会接受一次专业的心理测评和咨询,然后通过乐清市社区矫正中心心理矫治平台,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余忆说,同时还对排摸出可能有性格缺陷的服刑人员,通过沙盘等专业设备对其进行专业的疏导谈心,消除其不良心理,从而降低重新犯罪的可能性。

乐清市社区矫正修心教育讲师团成立。

俗话说:浇花浇根,交人交心。社区矫正,就是要让服刑人员从“心”开始。他虽然从事社区矫正工作10年,他深知社区服刑人员在严管的同时更寻求人性的关怀。所以,在工作、生活期间,他都非常注重引导社区服刑人员,鼓励他们告别昨天,走向新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争做有益于社会的好市民,为司法所和社区矫正人员搭建“心灵桥梁”。

今年以来,乐清市司法局结合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要求司法所政法干警沉下身子听心声、干实事。“社区服刑人员走访率要达100%,司法所所长走访率达50%以上。重点人员、长期瘫痪在床的社区服刑人员,由分管副局长带队走访。”乐清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科科长曹攀伟说,通过“上门服务”式的走访慰问,能够让社区服刑人员放下芥蒂,更好地配合社区矫正工作,从根本上达到治“心”的目的。截至目前,全市1000余名社区服刑人员均已全部走访到位,其中分管领导、科室负责人等走访52名,司法所长走访社区服刑人员600余人次。

牵好“帮扶线”

今年1月,社区服刑人员张某在报到时向工作人员讲述自己的一件糟心事。原来,在2018年12月31日,张某因交通事故受伤,对方负事故全部责任,但却迟迟未得到应有的赔偿,让张某身体受伤、经济受困。

柳市司法分局开展社区矫正教育学习会。

在翁垟司法所所长吕晓燕等人的多次努力下,该起交通事故最终成功调解,张某得到了应有的赔偿,这让张某感激不已,并称自己会更加积极配合司法所的日常管理。

近年来,乐清市司法局坚持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帮扶解困活动,能够让社区服刑人员感受到“爱”与“被爱”,共为7名存在与他人有民事纠纷的社区服刑人员,积极组织调解工作并顺利解决矛盾,从而达到社区矫正的根本目的。今年第一季度,累计为20名困难社区服刑人员发放困难慰问金1万元。同时结合年前特许探亲工作,在100余名外地籍社区服刑人员中选出6名社区服刑人员特许回乡探亲。春节假期结束后,该6名社区服刑人员全部准时到司法所报到。在事后组织的特许探亲假期感悟会上,6名社区服刑人员积极发表感言,对这一人性化政策表示感谢,均称今后将更加服从社区矫正相关监管规定,起到了良好的修心教育效果。

重走人生路

社区矫正服刑人员每个月需要参加8小时的社区公益劳动和8小时的教育学习,此外,乐清市司法局落实心理咨询师坐班制度,每周三上午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坐诊”,对新入矫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专业的心理测评和咨询。截至目前有共为47名新入矫人员开展心理咨询。

挽救一个人,往往比惩罚一个人更有意义。乐清市司法局积极探索社区矫正新路子,通过让特殊人群融入社会、帮扶他人、实现自我价值是市司法局社会管理的一项创新之举。

今年以来,乐清市司法局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在辖区各大敬老院、社区、风景区、市区主干道等多个地方开展志愿者系列活动,包括为老人打扫卫生、风景区救援被困驴友、河道搜索救援、马路上指挥机动车斑马线上礼让行人等。通过让社区服刑人员参与志愿者活动,让他们在思想根源上树立正确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正确的行为准则,摆脱自卑心理,重建自信心,产生和传播正能量,从“修身”到“修心”。此外,结合节假日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比如在志愿者活动日、端午节、腊八节等节日,开展公益劳动、签订村级规模优化调整专项教育承诺书、赠送芥菜饭、赠送腊八粥等活动,让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

编辑:陈兵 审编:jun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