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残运会上的爱、善与美

 时间:2023-11-02 18:27:06来源: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李济慈)奋斗之火,璀璨夺目,映射于体育竞技的精神岩层;上善之水,绵绵而至,融汇于华夏文明的经络血脉。

10月28日,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圆满闭幕,中国体育代表团一举创造征战亚残运会历史最好成绩,而杭州也以爱的名义、善的理想展开怀抱,承载了亚洲44个国家和地区近3100名残疾人健儿的光荣与梦想。

这是一次竞技之旅、友谊之旅、美好之旅。熠熠赛场,款款真情,收获的不仅是奖牌,更有青春的神采与逐梦的力量。赛场内外,“以人为本”“以善为先”的理念随处可见。精彩的赛事、专业的组织、细致的服务——相同的目标和爱共同铸就了一道举世瞩目的东方之光、生命之美。

“有爱无碍”的“人间天堂”

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究其本义不外乎两点:一是自然之美;二是人性之美。

对于亚残运会全体健儿,他们的“天堂”一在竞技场,二在生活处。亚残运会既是体育盛事,也是人文盛事。所有的善美真情都凝聚在“有爱无碍”四字之中。

为迎接亚残运会,浙江省杭州市全城完成了14万个无障碍项目改造提升,旨在“让残疾人能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为此还组建了残疾人“体验官”队伍,对亚残运场馆、亚残运村、交通枢纽等1800余个项目进行体验,提出意见建议,确保无障碍设施同步到位。

在亚残运村里,“有爱无碍”体现在近乎360度无死角的“零障碍”细节之中——各竞赛场馆里的无障碍洗手间可“听声辨位”;电梯按键上刻有清晰的盲文;赛场内设置专用的无障碍座席;电子身份注册码、智能导盲犬、康复机器人、人脸识别技术、低位按键、低位扶手、导盲犬专用休息区……杭州市还腾挪出近200辆公交车,将部分座椅换成无障碍装置,便于运动员出行。

早在亚(残)运会主办权落地之初的2020年6月,杭州市政府办公厅便出台了《杭州市“迎亚(残)运”无障碍环境建设行动计划(2020-2022年)》,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牵头部门,做到职责到人、部署到位。亚残运会之后,这些无障碍设施仍会继续留在城市服务残疾人朋友。

“有爱无障”不止于体育场馆,在杭州乃至浙江,无障碍环境建设已深入城市各个角落,更多残疾人可以安心出门,去想去之处,感受生活的善意与美好。

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

残疾人是一个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群体;残疾人事业是一项“春天的事业”;关心关爱关怀残疾人是一种根植于社会人心的慈善精神和道德责任。生活、康复、教育、就业……关乎着千万个残疾人和家庭的幸福指数。

面对浙江312万名残疾人的需要,浙江始终践行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体现着“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担当作为。如今,194家规范化残疾儿童康复机构遍及全省,3.3万名残疾人享受机构托养、庇护照料服务,残疾人基本辅具适配惠及15万人次,全省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比例达99.84%,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比例逾98%,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实现了全覆盖……

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浙江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产业优势,实施“电商助残”计划,助力2万名残疾人实现电商就业创业。截至目前,浙江劳动年龄段残疾人就业率达63%,高于全国平均10个百分点……

赛场与生活的“圆梦行动”

在10月27日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女子100米蝶泳S10级决赛中,当22岁的中国残疾人游泳运动员陈懿单手触壁的刹那,也是她夺得金牌的时刻。夺金不止于赛场,她也是生活中的强者与胜者。今年,她和残疾人游泳运动员王杰一道加入“圆梦行动”公益助残项目,亦成为公益慈善领域的“队友”。

“圆梦行动”是2021年5月由圆通公司联合中国残联共同发起的一项助残富残行动。两年来,圆通已开放全网5大工种,100多个适合残障人士及家属就业的岗位。截至今年10月,“圆梦行动”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北京、杭州建立起2个百人助残基地,开启“圆梦家园”近7000家,共帮助12300余名残障人士及家属实现就业创业。

“圆梦行动”也帮助了不少残疾人运动员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次飞跃。陈懿也有一个梦,她希望能给公司的残疾人员工开设游泳课,在掌握一门求生技能的同时,也能从运动中收获快乐与自信。陈懿非常认同“圆梦行动”的理念——残障人士虽然身体残缺,但从不缺少梦想、意志和才华。而公益慈善正在为他们的梦想、意志和才华插上更加强健的翅膀。

“小青荷”露“尖尖角”

亚残运会期间,被社会公众亲切誉为“小青荷”的广大志愿者付出了自己的热情、时间和优质服务,令各国和地区的残疾人朋友真正体验到了信息无障碍、设施无障碍、服务无障碍的美好感受。本届亚残运会集结了1.2万名赛会志愿者,从人员出行到赛会保障,从饮食住宿到医疗救助,无不以其专业和爱心为亚残运会保驾护航。

杭州志愿者吴婧说:“一段很棒的经历,让我有幸为不同国家的人们提供志愿服务。当我们拥有了相同的目标与爱,就能战胜各种困难。”

伊拉克轮椅击剑运动员阿里·姆纳希说:“中国志愿者是最棒的,他们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也因为亚残运会结下了友谊。想对所有志愿者说一声‘谢谢’,感谢中国的朋友们。”

当付出与感恩、赞美与微笑成为双向的致意,正是人类文明本应拥有的善美之义。

编辑:卜元 审编:WX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