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南州:文明风吹阡陌 乡村有里有面

 时间:2023-06-02 19:43:14来源:中国文明网

寓教于乐的文化墙体,引导群众崇尚文明;鲜活生动的文明实践,引领群众崇德向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倡导群众除陋习、树新风……

自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之后,贵州省黔南州处处刮起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特别是2022年以来黔南州持续深化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工作全过程,探索出一条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乡风文明之路。

从“外在美”到“内涵美”

从三都水族自治县城区乘车,一路驶向都江镇,途经所见皆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错落有致的房屋、平坦整洁的水泥路和一群和善且悠然的村民,俨然构成了一幅“整洁、舒畅、和谐”的美丽乡村画卷。

“如今的乡村真是大变样,老百姓的房子漂亮了,硬化路也通到家门口,村里环境整洁多了,我们的生活也更美了……”据坝辉村村民介绍,近年来,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紧紧围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从整治全镇环境、改善镇区容貌等方面入手,按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快进键”,开启乡村面貌换“新颜”模式,擦亮乡村振兴文明底色。

在黔南,乡村换新颜的不仅仅只有三都,强化环境整治,让村容村貌实现“干净整洁”向“颜值内涵”转变,是多年来整个黔南州所作出的共同努力。2018年以来,黔南州把乡镇环境整治作为“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的有力延伸,将文明行动覆盖到乡镇、村居,着力深化“一引领、保两洁、三提升、治七乱”,全州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群众文明行为得到大幅提升,旅游环境呈现整洁有序的局面,乡村环境“颜值”“品质”得到双提升。

乡村振兴,既要“面子”美,又要“里子”实。文明乡风既美在景,更美在心。

如今,黔南州通过打破传统的“说教式”宣传教育模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群众吸引到宣传教育活动中来,涌现出龙里县“山歌伴飞新思想”、独山县“理论+花灯”文艺宣讲、瓮安县“猴场红色文化宣讲”等一批宣讲项目和品牌,真正做到了“春雨润物细无声”。

从“一处美”到“处处美”

一个好人就是一面旗帜,模范典型是最生动的价值观,文明乡风的塑造需要榜样去引领。

近年来,黔南州从个人和集体两处着手,一方面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激发无数干部群众主动参与文明创建比拼的热情,持续培树先进个人典型;一方面结合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在各县(市)、村(社区)着力打造一批乡风文明建设示范点,通过示范带动,积极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推动全州乡风文明建设工作。

“在洗马镇第二轮乡村环境整治‘擂台赛’中,我们没有拿到好名次,这次我们要努力拿到好名次,给台上村争光。”龙里县洗马镇台上村刘家庄组环境整治牵头人刘秀文告诉记者,近年来,龙里县连续三年组织县、乡、村三级开展文明实践“大比武”11轮,发动农村党员群众10万余人参与,通过乡风文明赋分争优的方式,奖励先进、激励后进,有效提振了群众精气神。

践行家庭美德,敬老爱幼;夫妻恩爱和睦,守护相助;邻里团结友爱,社会和谐……在瓮安县永和镇白水河社区,当地通过以家庭为核心,建好家庭荣誉墙,让群众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当主人、唱主角,增强群众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归属感、责任感,而这些身边好人以言传身教,将新时代乡风文明传达给更多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都匀市则通过“打擂台、大比武”,推动创建了小围寨街道大河村上坝、归兰水族乡大定村岩脚寨、墨冲镇新蒙村拉补乃等16个榜样示范村寨,有效激发了全市“赶学比超”的氛围。

“楷模榜”“文明榜”“先贤榜”。如今,黔南正努力营造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让文明的一个个“盆景”成为一片片“风景”。

从“一时美”到“长久美”

“有了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的约束,村里滥办酒席的现象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逐步深入人心,村里的风气越来越好。”平塘县通州镇村民告诉记者,之前当地人因吃酒花销导致家庭负担的不在少数,现在倡导红白喜事简办、其他不办,随礼控制在200元以内,酒席每桌400元以内,群众们都非常支持。

近年来,黔南州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组织各县(市)以县为单位进村入户摸排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农村地区移风易俗重点问题排查研判以及专项治理。鼓励各县(市)立足本土风俗实际、探索创新,把握好时、度、效,有序、有效地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从根本上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其中,贵定县通过“建、查、改、引”四字诀,持续整治陈规陋习,全方位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文明乡风;福泉市推出“八大碗”特色菜谱,严格规范“红白事”就餐标准,有效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大兴节俭之风;龙里县大力倡导文明祭祀新风,引导群众文明祭祀、节俭祭奠,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助力文明城市创建等。

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

为了让文明之风从“劲吹”向“久吹”转变,近年来,黔南州突出群众主体地位,立足实际,探索创新,积极组织召开党员、村民会议,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建立红白理事会,推广“积分制”“清单制”试点,强化群众自治,实现基层治理由“被动“向“自发”转变。目前,全州已实现1463个村(居)“一约三会”(村规民约、人民调解委员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全覆盖。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如今,以文明为乡村铸魂,以新风为文明塑形,绘就了一幅幅美丽乡村新画卷,让文明新风在黔南大地劲吹,推动黔南乡村从“外在美”向“内涵美”、从“一处美”向“处处美”、从“一时美”向“长久美”的美丽蝶变。(供稿:贵州省文明办 黔南日报 记者 姜来)

编辑:卜元 审编:W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