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接力非遗!守护沉淀在岁月里的文明源泉

 时间:2021-12-08 17:12:33来源:四川文明网

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遗留的宝贵财富,需要后人继承和发扬,它也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需要各地充分有效利用,以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内涵。近年来,四川多地将非遗传承融入精神文明创建、融入群众生活、融入校园生活、助力乡村振兴等,通过让人们了解与感受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文明新风尚,进一步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非遗之花开遍天府,正在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非物质文化遗产怎么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宜宾市叙州区“四管”齐下支“妙招”。

2020年11月,南广镇糖画艺术团参加中央电视台节目录制。

精准田野普查,梳理非遗脉络。近三年来,叙州区深入田间地头、企业学校,采取文献查阅、实地走访、询问整理等方式,收集整理苗族文化、川南民居木作技艺、石城山歌等文字、录像、图片资料,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市级7个、区级16个,省级非遗传承人2人、市级传承人3人,奠定非遗传承基础。

浸润以文化人,传递社会风尚。2021年,叙州区以中国好人欧道奇、顾永琼和四川好人刘伟等为原型创新设计皮影戏,组织开展进社区、进学校活动6场。同时,“人民非遗 人民共享”主题宣传活动,让“泥溪芝麻糕”“蒋氏雕刻”非遗技艺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

省级非遗关河号子登上舞台。

建强非遗队伍,助力乡村振兴。蒋氏雕刻、合什手工面成功创建为省级非遗扶贫工坊;非遗传承人在乡村开展培训28次,覆盖万余人。

推广抓早抓小,传承非遗精粹。积极推广川剧“叙泸河”、糖画等非遗文化进学校,打造宜宾市戎州实小为“川剧进校园”戏曲实践基地,组建“叙泸河”川剧少年传习班。

一把剪刀、一张彩纸、一把刻刀,普通的彩纸就在“咔嚓”声中焕发生机,美丽的剪纸带着美好的寄托走向千家万户。

游客观展。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5月28日,“风云·100”剪纸巡回展暨建党100周年剪纸展览在成都锦江区亮相。资阳市非遗项目“东峰剪纸”传艺人刘绪阳、第二代传承人邵雷、第三代传承人马洁作为本次展览的主要创作人,参与创作了近300幅剪纸作品,精选参展的100幅剪纸作品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观展市民的目光。其中,作品《长征》长25米,象征着两万五千里长征,是目前国内最长的《长征系列》剪纸作品。据悉,这批作品将在全国开展剪纸巡回展。

刘绪阳剪纸作品《众心所向 凝心聚力》。

2018年,资阳雁江区东峰镇剪纸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东峰镇因势借力打造乡镇文化品牌,让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如今,东峰剪纸已成为东峰镇各中小学、农民夜校的特色课程,剪纸技艺渐渐从课堂渗透到全镇的家家户户,文明的种子也通过这一张张剪纸走进了千家万户。

“小朋友们,今天爷爷来教大家捏一个小猪,想不想学啊?”近日,南充市西充县东风路幼儿园美陶室内,非遗面塑传承人张雄志师徒3人正在为小朋友们上一场别开生面的面塑技艺体验课。

张雄志教授小朋友手工制作。

课堂上,张雄志为孩子们介绍了面塑制作技艺的发展历史,展示了制作面塑所需工具,带领孩子们一步步掌握搓、揉、贴、压、点等手法技巧。约30分钟后,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彩色“小猪”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他们捧着自己精心制作的面塑作品喜笑颜开。

广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展示。

此次活动是西充县“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种子行动”之一。行动以“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千年文明 夯实红色基因 培养优良品德”为主题,培育建立西充县实验一小、双江小学、天宝中学等9所学校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宣讲、培训、授课活动,使孩子们近距离体验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走走走,河堤小广场要唱戏,去看看。”9月2日下午,绵阳市涪城区川剧进社区展演活动在该区石塘街道西河路社区阳光锦苑二期河堤小广场拉开帷幕,吸引辖区百余名居民群众前来观看。

川剧进社区展演走进西河路社区。

川剧进社区展演走进西河路社区。

演出中,现代川剧《社区三牛》反响热烈。据悉,该剧由绵阳本地作家原创,以发生在社区居民身边的故事为原型,取材于社区干部为群众服务的事迹,以牛为民、牛不老、牛勇拓三个人物形象分别对应孺子牛、老黄牛、拓荒牛,以日常生活为场景,通过邻里琐事等展开戏剧冲突,演绎了社区干部为民服务、艰苦奋斗、创新发展的“三牛”精神,获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作为全国武术之乡,峨眉山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峨眉武术。2018年以来,峨眉山市持续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编写系列校本教材,组建了由峨眉武术非遗传承人、教练员组成的专业武术教练队,深入到各学校开展峨眉拳、峨眉剑初级套路、五步拳、幼儿武术等指导训练。

武术进校园。

武术进校园。

各学校不仅将峨眉武术融入体育教学、大课间及课外活动中,还通过打造武术文化长廊、开辟武术文化墙、制作宣传园地等形式,将武术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体育工作有机融合。目前,该市“武术进校园”已经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参与习武学生达到1万多人。

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凉山州会理县小黑箐镇,独具特色的彝族长号、蹢脚舞、唢呐、山歌、敬拦路酒、筛糠、彝族刺绣等民族艺术和民间习俗闻名遐迩。

彝族长号培训。

为留住厚重“乡愁”,近年来,小黑箐镇成立了“民族文化传承培训中心”,组织蹢脚舞、长号、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专项授课,口传心授,从小抓起,帮助小传承人深刻领悟民俗文化魅力、熟练掌握专项技能,真正使民间独具风情的文化遗产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彝族刺绣培训。

同时,小黑箐镇着力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成功申报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等重大文旅项目,小黑箐镇白沙村更是被中央文明委授予了“全国文明村”称号,为会理多元文化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

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民的精神源泉,如果任其湮灭,就会让我们失去历史文化标志,也相当于割断了我们的历史脉落和精神命脉。因此,保护好每一个非遗项目,是每个地方、每个公民应尽的重要责任。弘扬非遗文化也就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一个重要使命。

弘扬非遗文化,又有助于文明城市创建深入推进。各具特色的非遗活动搞起来,内涵不断拓展,覆盖面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增强,有助于打造文化名片,提升城市形象;同时,非遗活动有声有色、以文化人,人们参与其间,得到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道德水平、精神面貌、文化素养也会得以提升。此外,弘扬非遗文化还可促进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进而促进乡村振兴。故传承非遗文化之美,助力文明城市创建,我们当不懈努力。

编辑:卜元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