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集美:文明实践“三到位” 与时俱进再创新

 时间:2021-11-25 15:35:00来源:厦门文明网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整合多方资源,做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七大服务功能(理论宣讲、社会宣传、文化服务、教育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和乡风文明建设服务功能),建立理事会营运管理监督、专业社工介入运作,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专业化,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促进社区文明建设、提高居民文明素养,建设和谐文明社区,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资源聚集到位

丰富的课程资源。实践中心“中央厨房”,储备党史教育、时政讲堂等精品课程千余门,方便基层文明实践所站,各取所需、点单预订;各基层文明实践所站因地制宜,自制特色课程。如铁山社区的木偶戏传习文化体验课、坑内村的“暖阳·微公益”特色讲堂、西亭社区的西亭地方志、宁宝社区的“党员先锋讲堂”、东辉村的文化研学等等。

铁山社区木偶戏传习文化体验课 集美区供图

宁宝社区“党员先锋讲堂”书法课 集美区供图

多元的师资资源。市、区、镇(街)三级讲师团,以及“理论宣讲轻骑兵”,接受基层实践站点单,应邀赴各村社宣讲;同时也发掘本村社贤达能人,在文明实践的广阔舞台上,展现风采、分享技艺。有木偶戏非遗文化传人,有武术世家,有人会“讲古”,有人擅书画,开展的课程活动,有人气、接地气。

广泛的服务资源。蓬勃发展、热情洋溢的志愿者队伍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力量。党员志愿者是各村社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急难险危之处总能见到党员先锋。志愿服务营造了近邻友好氛围,各村社依托“近邻党建”,党风带民风,培育好家风,助力社区治理、乡村振兴。

融合的阵地资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挥统筹作用,汇聚融合党群活动中心、社区书院、科教基地、体育场馆等场所阵地,公共资源系统集成、联通共享,便民、利民、惠民。

机制建立到位

健全组织机构。集美区各文明实践站都成立了理事会,履行管理、监督职责。突出党建引领,均由社区书记担任理事会会长,成员包括社区两委、老人协会、关工委、妇联、合作单位代表,以及志愿者、文体队等社区社会组织和居民代表、机构社工等,一般还吸纳社区贤达能人担任副会长,体现了多方参与议事,共建、共治、共享。理事会议定期召开,进行各类人群需求调研,商讨服务活动计划,协调解决困难问题,推进文明实践各类课程宣讲和服务活动开展。

完善各项制度。包括需求对接制度、学员规范制度、激励反馈制度、课程评价管理制度等。承接方社工机构安排具有专业资质的社工驻点服务,社区安排专人对接实践站工作,日常工作有人管、不断线。

建立沟通机制。加强与社区紧密联系。每月按时报送工作计划和总结;严格遵循流程规范生成符合居民期待、符合村社实际的特色课程体系;课程及活动经社区审核同意后方可进行,活动进程和结果也需及时反馈。

宁海社区茶艺课程集美区供图

服务精准到位

近邻党建贴民心。宁宝社区文明实践站因应时代发展,结合社区需求,不断探索特色精准服务。从最初的“户外讲堂”调整为“小区讲堂”,今年紧扣近邻党建,聚焦“党员先锋讲堂”,探索“找党员—推特长—成讲堂—产特色”的服务模式,依托宁宝世家小区阵地平台,成立实践站分教学点,以小区党员特长为切入点,将服务送到居民群众家门口,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百米”。

内林社区“闽南古早味”厨艺课程集美区供图

内林社区文明实践站最初以“建新风社团,促社区治理”为服务重点,组建广场舞队、篮球社团、平衡车社团等,在节日举办文体活动,丰富社区生活;针对内林社区流动人口众多的实际需求,着力培育“温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队和“不忘初心”党群志愿服务队,拉动多方参与,打造“温馨内林”,推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发掘资源谋发展。东辉村文明实践站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结合本村地域特点,从文化振兴角度去深挖东辉文化,整合村庄“人、文、地”及现有的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融入“爱心厦门”开展相关服务活动,形成“一寨一庙一人一产”的文化研学路线,从文化理解、文化认同到文化践行逐层形塑东辉的乡土文化,激发东辉人爱国爱家情怀,打造东辉村乡土文化教育品牌,颇具特色。

坑内村文明实践站开设了“暖阳·微公益”特色讲堂,组建“暖阳”小小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了入户探访、情感陪伴、物资支持、安全护航等丰富的实践活动,入选“善行八闽”优秀公益实践项目,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但他们并不止步于此,又着眼于坑内村未来汽车小镇的发展目标,计划将相关新主题融入特色讲堂,更好助力社区营造。

与时俱进创新,迭代提升发展,集美区的一系列探索和实践证明,新时代文明实践具有更鲜活的生命力、更浓厚的吸引力、更深远的影响力,必将为厦门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做出积极的贡献。

编辑:卜元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