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文明祭扫 南京举行多样活动倡导绿色文明新风

 时间:2019-03-19 18:39:16来源:南京日报

在雨花功德园,南京市民手拿鲜花祭奠亲人

“打造绿色无烟园区,倡导零碳祭扫新风尚”,这是南京市殡葬管理处、雨花台区民政局、雨花街道等单位3月18日在雨花功德园举行的公开倡议活动。据悉,雨花功德园将打造南京市首家绿色无烟园区。每年清明节前后,一些墓园仍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铺张的祭祀、庸俗粗糙的祭品、烟雾缭绕的香火。对此,作为绿色无烟园区试点单位,南京市雨花功德园积极向焚烧祭祀说“不”。在鲜花换纸钱的基础上,今年该园文明祭扫由1.0版升级到2.0版,规定客户购墓先签文明祭扫公约,承诺在园区内不燃放烟花爆竹和燃烧锡箔、冥币、纸钱、纸扎等,力争2—3年在园区全面推行零碳祭扫。

当天的活动中,花神社区居民代表宣读了文明祭扫倡议书,并集体朗诵《感悟清明》,呼吁更多人加入到零碳祭扫的行列中,倡导绿色文明祭扫的清明文化。

多措并举推进移风易俗,南京生态葬奖补最高3000元

为引导市民文明祭祀,今年清明期间,南京市将组织摄影大赛、祈福许愿、零碳祭扫等26项公益活动,通过一系列宣传引导,多措并举推进移风易俗。同时,南京市还将执行新的生态葬奖补政策。

2016年,南京市调整相关奖补政策,凡在经营性公墓选择不留灰、不立碑“两不留”生态葬的,一次性奖励1000元。据统计,目前已有5000多人领取补贴。今年南京市殡葬部门再次加大生态葬奖补力度,凡南京市户籍人员或驻宁部队现役军人逝世后,在南京市经营性公墓内选择不留灰、不立碑“两不留”生态安葬的,免除实施生态安葬所需落葬服务费用,同时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选择使用可降解骨灰盒的,一次性奖励2000元;不使用骨灰盒的,一次性奖励3000元。

鲜花祭扫成主流,社区公祭渐流行

3月16-17日,南京市迎来今年首个清明扫墓高峰,南京市各大墓园迎来54万祭扫市民。记者采访发现,焚烧纸钱等传统祭祀方式,今年进一步被鲜花祭祀、社区公祭、网络祭祀等方式所取代。这些新的祭祀方式,让清明祭祀更环保、更文明。

南京市殡葬管理处陵园中心主任、普觉寺墓园经理张明跃说,根据往年祭扫情况,今年清明祭扫高峰时段可能主要集中在3月中旬到4月清明期间的双休日以及清明小长假三天,这个时间又以每天上午7:00-11:00人流量最多,建议市民错峰错时祭扫。同时,为避免出现交通拥挤、车辆无处停放的情况,建议市民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3月17日上午8点,南京市最大的公墓——普觉寺墓园停满了车辆,祭扫的市民络绎不绝。前来给母亲扫墓的张晓平说,母亲过世后,父亲腿脚不便,不能亲自前来墓地,但每年都会特别交代前去祭扫的子女,要给母亲送鲜花。“鲜花祭祀挺好的,既文明又时尚。焚烧纸钱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也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张晓平说。

张明跃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宣传力度加大,市民的文明祭扫意识逐年增强。像今年拿鲜花祭扫的市民,就比往年多了不少。“与去年同期相比,这两天产生的焚烧纸钱的祭祀垃圾比往年少了大约三成。”这样的情况,在南京市多个墓园同样发生。隐龙山墓园经理周立平表示,该墓园距离主城较远,但鲜花祭祀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多。“市民的文明祭扫意识慢慢在增强,我们去年清明期间做过一个统计,来功德园祭扫的市民,超过八成会带着鲜花来,今年估计这个比例会更高。”雨花功德园常务副总经理阮锋说。

“这个双休日,普觉寺陵园‘鲜花换纸钱’活动,只兑换了三四百束鲜花,比往年高峰兑出的上千束鲜花少了很多。很多前几年参与兑换活动的市民,今年自己主动带鲜花过来了。”张明跃介绍。

近几年,一些新的祭祀缅怀方式在南京市出现,如音乐追思会、社区集体公祭、诗歌朗诵会等。按照殡葬部门计划,今年南京市将组织数百场社区公祭,还有多场文明新风进社区活动。其中,仅溧水区就将在清明节前后组织100多场社区公祭。南京市殡葬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南京从2010年开始推行社区公祭活动,南京市累计已有数万名居民参加,以这种方式祭扫,不仅能有效减轻公墓集中祭扫的压力,也为老年人、残疾人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悼念亲人的新平台。

此外,近年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通过“网络墓园”“云祭扫”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缅怀。雨花功德园办公室主任胡静说,此前,功德园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云祭扫”,市民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或是一部电脑,就可以随时上网调阅“云”系统里面储存的视频资料,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纪念馆。目前,该园网上纪念馆已有上千人,访问量最大的一个纪念馆达到200多万次。(南京文明网综合新华日报、南京日报)

编辑:郭建家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