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锦江社会组织激发社区发展治理活力

 时间:2018-08-29 13:40:16来源:成都日报

日前,记者了解到,锦江区在全市率先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先后成立了全国首家专门培育社会组织的区(县)级公募基金会——“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成立了全国首家专门为社会组织及其工作者提供培训的机构——“成都社会组织学院”。到目前,锦江区已培育社会组织1020个,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14.5个,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65个百分点,充分激发了基层群众的智慧和活力,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社区发展治理“锦江样本”。

资金助力破解“培育难”

本地基金会

形成社会组织发展动力

在破解社会组织培育难题工作中,锦江区成立了全国首家专门培育社会组织的区(县)级公募基金会——“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 在资金、项目、人力、组织、智力、能力建设等多方面提供孵化、培育、评估等服务,以伙伴式关系为切入点,对社会组织发展既提供了资源和动力,同时辅助其完成定位和持续发展。

“锦基金为我们开展公益项目创造了基础性条件,在孵化基地的指导下,我们社会组织的筹资能力、项目管理和执行能力提升了一大截。” 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刘飞告诉记者。

“通过基金会培育孵化社会组织,将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社会组织联动起来,整合出社会组织发展的场域动力。”锦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锦基金”扶持的社会组织全区已有100余家,受资的200余个公益项目也已落地,累计筹集资金达6434万元。除了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保障,“锦基金”先后资助研发了“金拇指”大学生公益项目创新大赛、“锦江区大学生社工成长营”、“We创益”团队孵化项目、“TSP”等多个公益品牌项目,切实发挥了“锦基金”提升社会组织“造血”功能的积极作用。

同时,锦江区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公布了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7大类25项,定期发布政府购买服务的需求信息,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通过竞争承接服务项目,为社会组织成长提供空间。据悉,近年来锦江区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项目712个,累计金额达2.5亿元。

组织构架破解“发展难”

成都社会组织学院

为社会组织健康生长导航

“3天的培训讲座和实地参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其他优秀社会组织经验的机会,也使我们对宏观政策、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成都市锦江区翱翔社会公众服务中心负责人宋利棠告诉记者。

为解决放任社会组织自行发展困境,国内第一家由党委政府主导的为社会组织及其工作者提供培训的专门机构——成都社会组织学院在锦江区成立,提供专业的能力建设和陪伴服务。

根据社区发展治理需要,成都社会组织学院通过“锦·校”战略合作,将高校社会学、社会工作专家资源引入,建立“专家智库”,为社会组织提供了更加专业化的指导,有效地解决了社会组织孵化过程中的智力支撑和专业人才供给问题。并通过政策法规辅导、业务主管沙龙、社会组织党建等特色课程的开展,有针对性地对发展到不同阶段的社会组织开展互动式订单培训,强化了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社会组织的服务水平。

“成都社会组织学院不是社会组织的‘管理者’,而是站在平等的角度,与社会组织进行沟通交流,在业务上进行具体的对接,引导社会组织有序、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升其推进社区发展治理的素质能力。”锦江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活动载体破解“协力难”

充分激发社会组织

参与社会治理活力

8月25日一大早,一群孩子来到了锦官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心雨梦工厂”法治夏令营教室。诗歌朗诵《法治,我们不能离开你》、《公平正义铸法魂》,法治微剧《包公断现代案》,大型手语舞《礼》……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为孩子们的法治夏令营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这是锦江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

如今,在锦江区,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实施的中德“儿童与青少年专业工作合作”项目,走在了社会工作世界前沿;锦江区社会关爱援助中心针对属于国家低保等政策无法兜底的困难家庭情况,区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的基础资金,整合社会帮扶力量,为特殊困难群众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援助服务;东光街道翡翠城大力实施“社区伙伴计划”,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开展“靓妈合唱团”、 “社区微笑书屋”等品牌服务项目,成立了“我在你身边”互助会、“微笑妈妈志愿者队伍”等居民互助团队,社区居民由单向的享受服务逐步向双向的互助服务转变;柳江街道锦馨社区、成龙路街道粮丰社区等,引入社会组织运用“中国式众筹”新理念,推进院落“微自治”,充分激发社区发展治理活力,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发展治理新格局。(本报记者 陈方耀)

 

编辑:郭建家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