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社会组织孵化“三三”模式创新社会治理

 时间:2017-12-22 19:00:12来源:包头新闻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这一纲领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如何探索最佳服务模式?是稀土高新区一直以来致力思考的重大课题。稀土高新区勇于进入改革“深水区”,推进政府和社会协同治理,搭建起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政府资助、共青团牵头、社会监督、公众受益”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引领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实践工作。

◆突出特色 明确三个定位

让社会组织成为民生需求的探测者。了解和反映民生需求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社会组织来源于基层,活跃在基层,服务于基层。社会组织在群众当中积极开展调查、服务等活动,将“碎片化”的民生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大大增强了信息的实际效用,提升了民生需求变化的敏感性和贴切度,为协同开展社会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社会组织成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具有种类多样化、内容个性化、方式灵活化、回应迅速化等显著特点。无论是自主募集资金提供的补充性公共服务,还是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外包性公共服务,都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能够弥补公共服务的不足和短板。

让社会组织成为群众诉求的表达者。群众诉求的有效表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现实途径。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社会组织采取座谈、走访、听证等方式,引导群众理性表达利益诉求。通过有效汇聚整合分散的、局部的利益诉求,以公共制度的形式维护和实现群众合理的利益诉求,实现群众诉求的有效传递和快速转化。

◆创新模式 建立三项机制

广泛联系机制。近年来,稀土高新区团工委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吸引了一批社会组织和创业青年的参与,通过活动展示、项目路演、座谈交流等途径,了解了各类社会组织的核心骨干、活动内容、成员规模、经费来源等基本情况,发现了一批有潜力、有前景的社会组织。每年开展“百名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新行”等活动,并组织优秀团队赴北京、西安等先进地区观摩考察,为共青团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互动建立了良好开端。

集中调研机制。为进一步掌握社会组织的运行情况、发展目标和存在问题,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稀土高新区团工委深入开展大调研、大走访活动,进一步走进社会组织。各级团干部通过个别访谈、集中座谈的形式,与区域范围内社会组织加强沟通交流,主动向社会组织介绍团工委的工作理念和工作目标,寻求合作共识,达成共同愿景。针对部分社会组织反映的场地缺乏、资金匮乏、认识不够等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办法。

统一孵化机制。2017年7月,经稀土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批准,由稀土高新区团工委牵头打造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正式挂牌成立。该基地实行“进驻—孵化—评估—出壳”的运行模式,使用面积1500平方米,截至目前,已经聚集在孵社会组织76个,注册青年创业企业46家,累计开展金融知识、家庭教育、心理教育、高考咨询、社会组织推广等讲座、沙龙、培训活动40余场,服务人群超过1000人次。

◆立足实际 提供三重保障

要素保障。稀土高新区团工委立足于解决社会组织发展的场地、资金等“瓶颈”问题,为在孵社会组织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免费提供物业支持、免费提供活动场地,千方百计降低社会组织的运营成本,使社会组织能够不断修正运营理念、组织方式和服务模式,积极适应民生需求变化,有效对接社会服务需求,提高社会组织的成活率和适应性。

服务保障。稀土高新区团工委立足于消除社会组织发展的后顾之忧,以服务促凝聚,以服务促发展,专门在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内设立了“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大厅委托专业服务代理机构承接服务事项,为社会组织和中小微企业提供集工商注册、财务代理、辅导咨询、科技服务等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解决了服务社会组织“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制度保障。稀土高新区团工委立足于推动社会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制定了《稀土高新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管理办法》,建立了完善的进驻、审核、评价制度,不断提升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和服务供给水平。通过规范社会组织运营方式,促进社会组织合理定位,明确使命,树立品牌,增强社会组织在链接资源、开展活动、提供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编辑:郭建家 审编:TSS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