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武昌中华路街打造红色文化生态圈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时间:2017-10-11 19:15:49来源:长江日报

中华路街发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资源优势,着重打造“田字文化”(吃在户部巷,学在西城壕,体验在楚材,洗礼在都府堤)品牌,切实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

在推进红色引擎工程中,武昌区中华路街结合实际,充分借助辖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毛泽东旧居、中共五大会址等红色资源优势,按照“两链一中心”的思路,打造中华路街“红色文化生态圈”。主要围绕 “服务精准化”和“活动多样化”,重点从“红色阵地”“红色物业”“红色文化”突破发力,网罗辖区1.1平方公里,彰显“人文、生态、宜居”街道魅力,以强烈的文化感召力引导人,以浓郁的文化氛围感染人,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厚植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根基。

打造“一个中心” 筑牢红色阵地

近期热映的电影《建军大业》里,不少重头文戏是在武昌取的景,其中包括大家熟悉的都府堤。这条长560米的街上,集中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毛泽东旧居、中共五大会址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老一辈革命者的红色情怀。中华路街充分发挥辖区这些红色资源优势,依托“两链一中心”,打造红色文化生态圈。

据介绍,“一中心”指的是以红色阵地为中心。中华路街因地制宜,将红巷38号一幢腾退出的老社区办公楼,打造成为集“议事、学习、文娱”三位一体的红色文化生态圈中心,构建起全街红色文化的中心聚集地和居民的精神高地。该中心也作为中华路街各个支部打造党建工作品牌和培育“两新组织”的孵化器,成为连接全街各个社区各个企业的重要纽带。

笔者日前来到红巷38号探访发现,其一楼设有红色图书馆、红色剧场和红色茶馆,居民可来此借阅红色经典图书,也可在此欣赏红色舞台剧,剧场还邀请了专业编剧,以党员先进事迹为原型,编排多部现实题材作品,让好人形象和优秀事迹鲜活、生动地在群众中展现,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同时,也进一步促进文体团队转变为社区公益型组织。

中心二楼设有红色史馆,收集了辖区老房子的门牌号、老物件以及居民的书画、摄影作品、自制的风筝等手工艺品,打造社区微型博物馆,储存社区记忆,让居民随时前来“寻根”。红色史馆得到了当地居民的积极支持。笔者探访时,恰巧遇见市民罗女士前来捐赠“老古董”。据了解,罗女士今年初已搬迁至别的地方居住,此次通过朋友圈得知中华路街建设红色史馆,专门赶回都府堤社区,将家中珍藏50余年的“红色刺绣”捐出,以供更多老街坊共同观赏。

聚拢红色“资源链” 激活红色细胞

据了解,中华路街提出的“两链”指的是,有效整合辖区红色资源,构建起的红色文化生态圈的“资源链”;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组织开展系列红色主题活动,打造老、青、少梯次服务团队,搭建红色文化生态圈的“传承链”。

中华路街专门链接一批专家团队,针对街道党建实际,全方位、系统性开展调研分析,精准定位,共同策划制定党建活动项目,并充分发挥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区教育学院等资源优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着重打造“田字文化”品牌,即:“吃在户部巷,学在西城壕,体验在楚材,洗礼在都府堤”,切实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

中华路街还链接了辖区单位资源和优质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辖区单位在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中的作用,调动各方参与的热情,并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此外,中华路街还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智慧党建管理平台,实现辖区党员线上管理全覆盖,实行积分排名制管理,通过荣辱榜来让广大党员始终保持着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紧迫感,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

搭建红色“传承链” 繁荣红色文化

在红色精神的传承方面,中华路街积极传播老党员志愿服务精神。比如通过筹划开展匠人集市,引导社会关心关注,促进传统匠艺的发扬和继承。中华路街还打造了“红色奶奶幸福厨房”,定期为社区高龄、空巢、独居老人提供聚餐、送餐服务,目前已开展了服务高龄空巢老人的“百寿宴”,关爱环卫工人等系列活动十余场,活动主要通过“奶奶佳肴”,为居民营造“家”的温馨。

中华路街还大力传承“红色爷爷”革命情怀,与辖区中华路小学合作,开展“红色爷爷一堂课”,邀请社区内有故事、有毅力、有担当的党员爷爷走上三尺讲台,讲述革命历史,传播正能量,在老人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教育了下一代。

青年志愿者也是中华路街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该街道聚拢了一批社区青年和高校青年,与江汉大学共同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区青年党员、志愿者作用,培养“红色引擎工程”主力军,传承红色信仰,实现大学人才资源和基层实践经验互动互补。

中华路街还在全街各小区、院落、楼栋对党员挂牌亮身份,发动全体党员认领服务岗位,具体包括环境卫生员、治安调解员、稳定维护员、安全监督员、绿化小组长等55个义务服务岗、进一步推进红色物业,构建和谐家园。

编辑:郭建家 审编:GCH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