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桥:汕头“慈善岛”

 时间:2017-04-25 23:35:11来源:南方日报

在汕头,乌桥这座位于城市西部的水滴状小岛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危房多、贫困户多、残疾人多、单亲家庭多、老年人多、失业人员多、人均收入低等成为这里无可争议的现状,但恰恰是因为它的“六多一低”,吸引了不少社会组织与爱心人士出资出力,关爱乌桥住户中需要关心的人,不少慈善模式也出自这里。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这座几乎可算是汕头最贫困的岛,却已有百年慈善历史,因孕育着独有的慈善文化而被称为“慈善岛”。

潮汕地区最早民办善堂乌桥诞生

在乌桥开辟之初,这里已经跟慈善息息相关。最早一批出现在乌桥的建筑中,便有部分以善产的名义出现。

据存心善堂会长蔡木通介绍,清同治年间,潮州总兵方耀将乌桥片土地,华坞、东墩、金砂义冢、达濠水塭及市区内一些房地拨给同济善堂作善产。

最早出现在乌桥上的建筑,便是同济的16处货栈。

由于乌桥的地理位置处于梅溪汇入西港河、直通汕头内海湾的河海交汇之地,在这里设立货栈能与当时已经开埠的汕头埠形成良好的商储配套,因此,这里的货栈租金收入不菲,收入可以支持慈善运作。

而同济善堂则是潮汕地区最早的民办善堂,因此可以说,乌桥孕育了潮汕善堂这种地区性独有的慈善文化。

“同济善产”1874年成立

潮汕文史学者鄞镇凯曾在文章《同济善产和同济善堂》中对乌桥作为汕头慈善史开端有着更为详细的记录:

清朝同治年间,潮州总兵方耀为督办开凿洄澜新溪工程,携家眷小住汕头埠。一夜,方耀忽然心血来潮,带上一个马弁,微服出巡。当时偏安一隅的汕头埠,夜生活已形成,沿街商铺,秉烛夜市,歌馆酒肆,弦乐欢声,一派繁华景象。忽而,方耀看见灯烛光后面阴影里的屋檐下,蜷缩着三五成群的衣衫褴褛者,与繁华的市容形成反差极大的图像。没想到,流浪者们把方耀主仆两人当作也是来寻宿夜的同路人,表现出十分热情和欢迎,有人嘘寒问暖,有人腾让地方,有人捧献食物。这班人,有乞丐,有走街串巷的磨刀匠、补鼎匠,也有新来乍到汕头埠的码头苦力工人。流浪者们的朴实、义气让方耀感动。方耀同他们闲聊了个把时辰,借词离开了,回到府中,感慨不已。夫人陈氏问明情况,趁机进言:“如今您大权在握,该为穷人多做好事呀!”

方耀听从夫人进言,利用权力和时机,于1874年将洄澜新溪下游北岸的塭地(即今乌桥岛一带)其中近5万平方米的土地划作慈善业的产业,由汕头六邑会馆总商会的大商家陈光兴、薛同泰、萧捷茂、萧同吉等牵头组成善产管理机构,这个机构取名“同济善产”(同济,共同扶危济困)。同济善产出租的收入用作慈善经费。此后,方耀又多次拨给“同济善产”的地产,其中有打锡街、永和街、永安街的铺屋,有华坞、金砂乡、东墩的义冢地,有达濠的水塭,等等。总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

汕头同济善产的名下作出了一些公益事业,如创办了“同济医院”(红砖楼)、建造钢筋结构的“同济内桥”(乌桥),创办了“同济中学”,等等。

时至今日,乌桥不少巷道仍以“同济”命名,以纪念那段历史。

存心善堂复办慈善项目

作为潮汕地区五大善堂之一,存心善堂1899年创办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同济善堂的人员,并着手收购同济善产。

在继承人员与善产的同时,存心善堂也肩负起了“慈善救济、施医赠药、赈灾恤难、救孤扶贫及有利社会公益的一切事业”的职责,比如在1922年“八二风灾”来临的时候,存心善堂便开展赈灾行动,不仅开场施粥,还帮忙掩埋尸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潮汕地区善堂文化的发展。

因为善堂自身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在解放后一度因为涉及“迷信”而停办。2003年,经汕头市民政局批准,存心善堂正式恢复,全称“汕头慈善总会存心善堂福利会”。

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存心善堂开始积极募捐并拓宽社会慈善资源,不断恢复和完善慈善项目,先后成立了14个慈善机构。

其中,诸如存心残疾人工疗站、存心公益陵园、存心慈善养老院、存心宁养院、存心庇护院等9处慈善机构的地址均设立在乌桥,为全市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提供服务与关爱。乌桥也因此再次成为汕头慈善文化的一个标志。

不仅如此,存心义工们还经常走进乌桥社区,开展爱心活动。

这些在乌桥岛上设立的慈善项目中,所针对的人群不尽相同。存心残疾人工疗站对汕头市16周岁以上的残疾人士进行工疗、康复、就业、生活技能培训;存心慈善养老院收养汕头市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对其进行义务护理、医疗等日常生活的监护;存心儿童教养院则收养本市因父母双亡或完全无能力抚养的儿童入住,对其护理、康复、日常生活监护等;存心庇护院接受本市智障、轻度精神病患者入住,对其护理、关怀、日常生活监护、往生助念……

值得一提的是,存心残疾人工疗站现在所处的位置,也就是北海旁直路与同济左一巷交界的一处建筑,据蔡木通介绍,这是原先同济善产所遗留下来的16处货栈之一。

存心儿童教养院便是这一系列慈善项目重办的缩影。现在的教养院便是在原先乌桥四所小学之一的红桥二小原址。随着岛上居民不断迁出,小学入学就读人数也越来越少,目前的乌桥岛上仅剩一所红桥三小,但是每个年级也仅有五六十名学生就读,一所小学便能满足目前乌桥人的入学需求。因此,存心善堂便于2014年在红桥二小的基础上复办了存心儿童教养院。

之所以说复办,是因为存心儿童教养院创立于1943年,与当时全国多地的儿童教养院一样,收留战时孤儿和留守儿童。复办后的儿童教养院升级为集“教、养、护”于一体,提供义务收养孤儿、义务托养儿童、义务监护照料等服务的现代化儿童教养机构。一些孩子父母双方或一方仍然在世,却因为失踪、查找不到、服刑、重病或重残、遗弃等原因无法履行监护。一定程度上来说,存心善堂在进行慈善的同时,也对乌桥岛的资源进行了一次整合,使其更加充满爱心。

编辑:刘瑜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